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乡下孩子》教后反思。

《乡下孩子》教后反思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新课程标准下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互动”就要求教师要冲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束缚,最近教学《乡下孩子》这课,让我感触颇深。

例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出示句子:“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句话。)

师:现在呀小猪吃饱了(指图),谁愿意来当一回这只“撑圆肚皮”的小猪呢?

生:它的肚皮圆圆的。

师:不错,但是如果你们用动作表演出来会更好。你愿意再试一次吗?

生:(学生边说边表演伸懒腰)我吃得好饱啊!(拍拍肚皮)我的肚皮都圆了。

生:(学生边说边表演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呼噜,呼噜!这野菜真好吃呀!我快撑死了。(多名学生表演颂)

师:你们演得真棒!这个句子小朋友们也能用这种方法表演出来吗?(师指:“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

生:(学生边说边表演)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多名学生表演颂)

师:这只小猪—— (真可爱)谁愿意来当一回“馋嘴的猫咪”呢?

生:(边说边表演动作)喵喵,我有鱼吃了!喵呜、喵呜!

生:(边说边表演抹嘴吧、舔舌头,发出声音,好像口水要流出来了。)哇!鱼真香,我可以饱饱的吃一顿了,哈哈……(多名学生表演颂)

师:你们真是一只只小馋猫。老师有个“表演奖”(红花)给大家,谁能把这句话表演得最精彩,老师就奖给他。

生:(表演:逮鱼的模样,看见小鱼瞪大眼睛,舔舌头、摇尾巴的样子)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多名学生表演颂)

师:你们觉得乡下孩子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有趣

生:乡下孩子很勤劳(表扬)

生:很快乐!

师:那么我们来当一回乡下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说一说、演一演这段话。(学生一起表演说)

教学反思:

首先我在利用各种朗读方法熟悉本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表演、说话,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然后在学生情绪高昂之际“入境生情”引导学生加入自己想象出来的动作进行课文朗读。学生在表演中,不但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记忆,同时对“小猪”、“猫咪”的可爱、乡下孩子生活的有趣也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的表演朗读将本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爱怎么学就怎么学,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学生通过朗读与课文对话,通过画画与作者对话,通过展示与老师对话……这样,既领悟、丰富了课文的意境,又实现了主体的自主学习。可见,“互动”使语文课堂的氛围变得无拘无束,平等合作,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读得用心、想得开阔,说得畅快,课堂教学进程在师生的交流中自然地完成。这里即没有僵化的模式、呆板的教程、也没有被动的回应、落套的表达。

在课堂中营造一种相互同化的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师生关系,才能达到教学过程“教”与“学”这两个主体,在“思想、思维、情感”上的互动,从而实现师与生两个主体共同发展的目标。因此,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创造,才能使课堂闪烁着一种流动生成的变化美;才能使课堂显得生机盎然!

“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互动”让教师产生教学的灵感,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