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者的收获
季主 任和瞿 老师分别借用了我班进行了试教,作为实小的学生能参与名师的课堂是荣幸的,作为我能近距离地领略名师的风采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课上,我惊叹他们巧妙的教学设计、佩服他们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学习名师精湛教学技艺的同时,我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关注了本班学生的状态。
观察这两节课,我班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学习《古诗两首》一课时,在季主任“表达自由、思维自由”的引导下,学生由一开始的拘谨逐渐进入自由表达的状态,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再比如在 瞿 老师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由于课前阅读了 瞿 老师发下的材料,学生对于谈迁抄史料的艰难和丢失书稿后的痛苦有了较深的理解,课上回答相关问题时能切中要点。两位老师都反映我们班学生比较灵活、比较真实。
但是,通过这两节课,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本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改进和提高。
一、 学生的朗读不够细腻
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诵读,可是我们的学生总认为有感情地诵读就是放开嗓门,摇头晃脑地读,只有外在的形式,没有情感的投入。比如在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时,学生只读出了雨来得快、去得快的气势,却没有读出诗人对“水如天”奇景的喜爱之情。学生始终停留在高声朗读的状况,没有能从心底去领会诗人的情感做到真正地吟诵,这样读的遍数多了,学生读得也累,老师听了也累。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想今后在朗读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学生在朗读时过于注重外在的形式,主要因为对内容理解的不透彻,因此平时在学习时,我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诵读时想象当时情景,走进作者的内心,由衷地诵读。当然,这样的训练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吟诵经典诗词,提高鉴赏水平。
2、 多听名家的示范朗读
学生的朗读多处于模仿状态,虽然作为教师,我也常常反复示范、反复指导,但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我想今后有条件还是多下载一些名家的朗读录音给学生去欣赏、去模仿。
二、 学生的表达不够流畅
在课堂上,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管是即兴回答还是当场练笔语言都比较流畅,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只会写却不敢站起来表达,还有大部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高的,可表达的语言不够流畅,往往“只字片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在课堂想象练笔这一环节,有一些在前面回答问题时还非常踊跃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却写不出一段较长较连贯的文字。之所以存在“倒不出”的状况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肚中的“货”储存不够,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 多阅读,增加语言积累
“书到用时方恨少”,要想达到“出口成章”的水平,关键在于广泛阅读,增加语言积累。有的学生只得意于“我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而不追求回答得流畅、回答得全面,因此作为教师,我要在鼓励学生课上发言的同时,还必须引领学生有空就静下心来读书、注意内在底蕴的丰厚。
2、 多练笔,提高思考速度
很多学生平时花多一点时间能写出完整的作文出来,可是遇到即兴的课堂练笔,常常要想很长时间慢慢“磨”出几句话。看来今后的课堂上,在注意读写结合的基础上,要多“腾”出时间给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作为教师,我在巡视时要耐心一点、关注的面要广一点,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当场完成。有些学生想的时间太长,可以要求他先确保把主要意思表达出来,然后有时间再仔细斟酌,不要总是半途而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完这两堂课,不仅让我从身边的名师身上学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让我退居课堂之外,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改进措施。这就是我听课的最大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