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用一个模式去限制原本丰富多彩、各具特征的个性、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而自由地飞扬呢?
一、营造和谐学习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口头读的活动,而是来自心灵的活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丰富,为此,我们根据内容的不同,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使其身临其境,迫不及待地想说,其个性感受,在不自然状态下迸发出来,且带着真实、带着自我,带着个性。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清的河……是老师领着学生在做游戏,春游吗?不是的,这只是一年级的一堂语文阅读课——《家》。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戴着漂亮的头饰,声请并茂地朗读着这首小诗:“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在这里,没有了课桌椅的羁绊,没有了课堂的正襟危坐,孩子们活动在自由的时空里,飞扬着自主学习的激情,享受着自我表现的喜悦,创造着五彩缤纷的学习生活。学完了这首小诗,孩子们自己也成为了小诗人了:“蓝天是月儿的家,泥土是蚯蚓的家……”宽松的人际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低年级的阅读课上还需要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他要抛开教参教学所限定的条条框框,摘下了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面具,融入课堂,融入孩子们,对孩子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孩子交谈,每一个孩子都能和教师平等地对话。
亚里士多德说过“闲暇出智慧”,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阅读有兴趣,才有可能发展个性。
二、引导潜心研读文本,促进自主读书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人云亦云,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的现象,这显然是不利于个性化的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潜心地去研读文本,让他们独立去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等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或文字去标记。
如教学《生命桥》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写得相当感人。“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这是课文的高潮所在,我看出同学们都被老羚羊们舍己救人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说:“同学们,动物们也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它们为了种族的延续,顾全大局、自我牺牲的精神让猎人也放下了猎枪,这一段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老师现在只想请你们自己读,自己品,然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就马上提笔写下来。”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之后就看见他们有的若有所思,有的低着头专心地写着, 走下去看看,孩子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学习的需要,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利用合理学习评价,尊重学生体验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传统的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催残,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如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的最后,教师请学生来谈谈自己对乌鸦的看法,说说喜不喜欢乌鸦。很多学生都说喜欢乌鸦,有的喜欢他善于观察;有的喜欢他爱动脑筋,但是,竟有几位同学不喜欢,有个学生反驳说:“老师,我觉得乌鸦想的方法不好,它可以用吸管吸水呀!”还没等我夸奖这个学生,另一个学生建议说:“它用两只手抱起瓶子也能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争先发言:“乌鸦没有手,它有翅膀,瓶子很滑,它抓不住的。”“那它可以把瓶子打破再喝!”……
真是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孩子会想到这些,面对五花八门的意见,教师没有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最后称赞大家能用自己的心去读解课文,敢于大胆地说出个人的见解。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一种有个性化,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心理行为。作为教师,我们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学生以充分的心灵自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自由的生命空间,让没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当然也难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忽视文本的意义构想和价值取向,与文章完全背离。比如这个学期根据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的活动上了一节《鼠小弟》的阅读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角色:“如果你就是鼠小弟,红马甲借了那么多人,最后变成那个样子,以后你会借给别人吗?”学生的回答源自不同的生活经验,折射出不同的各性色彩——A“我要借的,因为他们都喜欢我的红马甲。”B“我不借,他们都把我的红马甲撑大了,回去我要被妈妈骂的。”C“我也不借,他们把我的红马甲弄成这样,我要请他们赔的。”A和B的观点虽不同,却都切合文本的意义构想和教学的价值取向,可谓“标准化”基础上“个性化”,可予支持;C的见解虽有个性,但显然偏离价值取向。教师没有放任自流,而是启发学生讨论:“你觉得这只鼠小弟会选择你们的哪些做法?为什么?”学生们深入读书思考,感觉到这只鼠小弟是很大方,很慷慨的,肯定也是有爱心的。
总之,个性化评价倡导更多赞许,包容和支持,是学生发展阅读能力,张扬良好阅读个性的有力保障。
四、留下广阔思考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好的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来进行。教学中,应适当放弃不能顺利实施的教案,让学生有多角度的体会,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原由的知识、表象或经验,展开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或者进行大胆猜想或预测,使学生走进文本,获得顿悟。当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拓展后,学习就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如教学《秋姑娘的信》到最后,树叶不见了,孩子们都说是被秋姑娘摘下来写信了,我接着问:“秋姑娘摘下一片片枫叶,除了给大雁、青蛙、松鼠、村里的孩子写信,还会给谁写信呢?会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一问出来,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他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一封写给爷爷奶奶,多穿几件衣服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冬眠的老蛇,外面很冷,别再出来玩了”……孩子们的发言很精彩,我说:“这一封封精彩的信,他们一定会收到的,而且一定会特别高兴。冬去春来,美丽的春姑娘从头上摘下迎春花的花瓣,也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仿照上面句式,用‘一封写给 , ’的句式说一说,然后和好朋友交流。”在这个环节里,我有意识地体现了个性教学,设计了以上两个说话练习,不仅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唤醒学生的表达练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在个性化想象、思维、表达的过程中意会了,产生情感共鸣,他们更乐意用自己的真情、心灵去解读文本,课文的情感自然融合为学生自己的情感,课文的语言自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实现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