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淑敏《柔和的力量》有感
记得早年学医时,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
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
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能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喜欢读毕淑敏的散文,娓娓道来的小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 这篇《柔和的力量》让我对于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思考。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老师的批评指责确实能让孩子改正一些不良的品质与习惯,加强自我约束能力。但并不是非得严厉、粗暴到让学生害怕老师。如果学生有这样严重的心理障碍存在,又如何能信其道?作为成人,我们也希望每天面对的是别人的一张笑脸,也许希望在自己偶尔犯错的时候得到的是更多的谅解与鼓励,这样的想法是人人都有,更何况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呢……
这让我想起我班的小文同学,她性格内向,不善与他们交流,总是低着头、不敢看别人。她的学习有些困难,作业经常拖拉。刚开学,由于对情况不是很了解,发现她几次拖拉作业后和她的妈妈电话取得了联系,而家长只是抛下一句:“老师,你让她不要上课,在办公室里补!”我只能无奈地挂掉电话,作业已经拉了,哪能再不上课呢?也许她也是“无计可施”。再看看小文,你还没有走近她,她就把头埋得低低的,你一问她话,她的声音是瑟瑟发抖的,你和她无法真正地沟通。对于这样的孩子,你也就无心指责她,即使是指责,我想也是无事于补,很有可能让她更加厌学。
和家长取得联系后的一天,小文的作业完成了(也只是抄写之类的基础知识,要动动脑的还是空在那里)。我批改她的家作本时,发现了她本子后面的一份保证书,是她妈妈要求她写的。其中,有句话让我震惊——“如果我再拖拉作业就用针在大腿上刺几下。”不知道这“针刺股”的惩罚方法是她妈妈想出来的还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我震惊的是她的妈妈怎能用这么粗暴、残忍的方法来惩罚孩子呢?难怪孩子总是那么恐惧!我又和小文的妈妈当面谈了一下,希望她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多一些耐心的陪伴和热情的鼓励。
其实,对于小文这样的孩子,要想让她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只能是教师的一种理想罢了,首先要改变的是她的性格,要让她走出“封闭”状态,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能放松地融入到集体中去。所以,只要她作业能够写一点,我们就在班上大力地表扬她。有好几次中午,她早早地把补充习题上的作业写好自豪地送到我手中给我批改,我一看虽然答案仍以“错误”居多,但仍为她的进步感到欣慰。
只要她愿意站起来说话,即使声音小一点,我们仍送上她热烈的掌声。印象最深的是那次班级以小组为单位举行的诗朗诵比赛,小文利用午饭后短短的30分钟时间把她的那一段背得很熟练,上台时声音也比以前响亮多了,我特地给她多拍了几个镜头,同学们也纷纷夸奖她。
只要她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就给予真诚的帮助。班上有一个调皮男生总要以 “取笑”小文为乐,为此一个晨会课上,我专门请班上的同学找找小文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教育同学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最后那男孩不好意思地向小文表示了歉意。
虽然小文的作业仍然有拖拉的现象,但她不再畏惧上学,在学校的作业还是比较及时的,写的字也很认真,作文虽写不长写不通,但毕竟写比不写要大有进步。最主要的是,她的头渐渐抬起来了,和人说话的声音也响一点了,我想这也就足够了。
对于这样性格内向、学习困难的学生,用柔和的声音和她交流,能让她减少恐惧、放松心情;用柔和的目光注视她,能让她受到鼓励、增添自信。的确,柔和比风暴更有力量,柔和的力量不是大而是巨大——山高不碍云高,篱密不防水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