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工作的卓有成效,只是暂时缓解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负担过重没有解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那是因为“试题”放在了教师的办公桌而已。我们的学生不还是整日心碌于书山题海,我们的教师不还是忙碌于教案、作业、试卷之中,白天忙,晚上忙。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教育给学生、给教育要的就是“分”。学生的负担过重,教师又何尝不是过重。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中小学生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早到晚,忙碌于书山题海,背公式,记单词,教师硬往里灌,学生硬往里挤。学生的任务就是坐在教室里,把书上的知识记住,会做题,会考试,考个高分;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尽办法,挖空心思,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动用一切手段使学生考出成绩。一部完整的“书呆子”二十八史诞生了。单一智育型人才的泛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的负担越来越重,闲暇与自由越来越少,创造性越来越少。
负担过重不解决,新课程改革便是纸上谈兵,因为负担过重不利于儿童的情感发展,还有可能导致学生智慧潜能的过早、过度的开发,使智慧潜能得不到应有的滋养、生发,而导致平庸和肤浅及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也结出了累累硕果,我们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大奖,所向披靡,无人能敌。但我们的精英所组成的“少年班”却又喑然失色,走向了平庸,一代一代的“仲永”就是我们教育的困惑与失败。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是“减负”的形式,减负的本质应该是还给学生闲暇,还给教师闲暇。闲暇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闲暇,就没有自由发展,没有自由发展,就没有对社会深刻、独到的感悟、体验、理解与把握。思想的自由翱翔,需要广阔的心理空间,没有外在压力的精神遨游,最有可能创新独到。肖川教授在《闲适》中写到:“理性的顿悟,灵性的生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野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课业负担过重是不可能带给学生一种闲适的心境,倒是极有可能导致内心的贫乏、苍白和肤浅,使学生,还有我们的老师整日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有尊严地活着,而不是相反。就象吃饭穿衣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不是活着为了吃饭穿衣,我们不能牺牲现在,换取明天,更何况牺牲了现在,使美好的明天索然无味,苦不堪言。
肖川教授隽新精妙的语言和博大精深的理念令我心存感激: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虚荣;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