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爱的沃土春常在

爱的沃土春常在

刘*是全校皆知的学生,他的出名缘于他考试经常不及格,课堂上思想常开小差,课后作业字迹潦草或不能按时完成,喜欢打人……刚接这个班时,几乎每个老师告诉我的第一句话都是“你以后可要受苦啰,你们班有个叫刘*的小孩才惹人厌呢。”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作为我们班最具知名度的学生,我还没有见到他,刘*这个名字以及他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

新学期与刘*的 “第一次亲密接触”后,对他印象比想像的要好些。只是一次常规性的谈话,时间不长,至少我们都感觉到双方的善意。通过谈话,我相信,他是可以做个好学生的。接下来的两周里,他上课还“安分”,在学校也没有惹事,作业也是及时完成,以至于我几乎有些怀疑别人对他的评价。不过,两周以后,他就开始“原形毕露”了。所有的坏习惯在他身上显露无疑:上课总是处于游离状态,作业常不交,被我催得没办法时交来也肯定是最后一个交,第一次的单元测验,他就给我“送”了盏“红灯”。此时我才算见识了真正的刘*,一个学习差、不用功、没有纪律观念的刘*。

作为他的班主任,我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改变他:

戴“高帽子”——赏识教育

我不放过任何可以表扬他、赞赏他的机会——课堂上回答问题了,给他极高的评价;哪天的作业写全了,字迹认真了,给他一个大大的红五星,并在班上展览;作业自己独立做全对了,让他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可是,几个星期下来,表扬的次数不少,“高帽子”戴了一顶又一顶,他的表现只有三分钟还不到的热度,很快又恢复了原样。一味的赞赏对他行不通,所有的表扬他都接受,但都没有成为他持续下去的动力。

联系家长——家校配合

我考虑了几个方面,准备与他的妈妈好好谈一谈。当他的妈妈“百忙之中”过来时,我还没开口她就很“热情”的谈开了:“老师,你辛苦了,我们家刘*给你添麻烦了,他这个小孩啊……以前的老师都知道的,我以前是学校的常客,三天两头往学校跑。我们在家也天天跟他讲,每天得作业我们都盯,我们也急得不得了,真是累人啊……”本来是我想找她妈妈谈话的,后来成了她妈妈找我谈话,把我想跟她讲的都讲出来了,甚至把我想对她提的要求她也讲了,考虑得比我还全面。

我知道要让一个刘*这样的学生取得实质性的转变是很难的,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但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使我相信刘*有条件、有可能转变过来。我想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太急功近利了,一味的想着迅速的改变他,而疏忽了潜移默化的引导。

“开设小灶”——润物无声

从那以后,刘*便成了我的小跟班,一有空我便带着他到办公室,和他谈心,辅导他的功课,交谈中我惊奇地发现,刘*的记忆力相当好,只要他认真记的东西基本都不会忘记,这是很多其他的学生做不到的。我决定以他的记忆力作为引导他转变的一个路标。在辅导他功课时,我对他提出要求:“这道题我只讲一遍,看你能不能记住,能记住多少,我根据你记的程度来奖励你。”这样一来,他听得特别认真,时间一长,他的听讲效率明显提高了。

效率提高了,下一步就是解决他学习不理想的关键——注意力不集中放在学习中。他是个很健谈的孩子,会主动找很多话题来和我交谈,在他和我说话的时候,我总是认真倾听,所以当我和他说话的时候,我也要求他看着我的眼睛,认真听我讲话,并把我讲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出来。除此之外,我要求他的家长也用这样的要求来要求他,逐渐培养他的注意力。

同时,我不时地和他讲道理,让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并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树立他对学习的信心,他有了进步或改掉一个坏习惯、坏毛病,我还是会赞赏他,奖励他。

和他相处的这段日子,我一直用我的真诚来感染他,也许是我的这份真诚感动了他,在所有老师中,我成了他最信任的人,他什么都要跟我讲,都愿跟我讲,而他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作业在学校的检查中受到了检 查 老师的表扬,他的几次测试都及格了,并且有了上升的趋势,现在我的目标就是让这种趋势保持下去。

我想,与其花费心思地想着如何迅速改变一个学生,不如试着去潜移默化地引导他。我坚信,只要有爱,任何孩子都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