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堂角色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长效形成,使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得以保持,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从数学的有趣性、实用性、奇妙性等多角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愿望。
一、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就要在学生面前揭示一种新东西,激发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能抓住学生幼小的心绪,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接近和走进数学。好奇心强是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的有趣,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一位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兴趣,他就会酷爱数学的学习,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形成“爱学——学会——会学”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理念:用教师的教学行为去萌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加到探索数学的活动中。
例如学习三角形分类,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蕴藏的乐趣,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下面的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1试探性地回答:“露出的是一个直角,它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当课件演示抽出三角形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耶,猜对了!”
学生2站起来:“露出的是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啦!”同学们沸腾起来。
学生3以此类推,胸有成竹地说:“露出的是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未等我抽出整个三角形,同学们不加思索地欢呼,可赞同声喊到一半,部分学生疑惑的表情显露出来。“怎么啦?”我也故作疑惑。沉思片刻,有同学忍耐不注,喊了出来,“不一定。”“为什么?”“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随着我把只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像变魔术似地一个个抽出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时,我从学生兴奋、满足的表情看出,他们在观察、思考中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
学习“小数性质”一课时,我请同学们在1、10、100的后面添加单位名称,使三个数能用等号连接,如果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进行说明则更好。1比10、100都小,怎么可以用等号连接呢?学生带着疑问开始讨论和探索。
1元=10角=100分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这些算式脱颖而出,他们十分高兴地欣赏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得出的结论用生活实例进行论证。紧接着我又以挑战的口吻提出新的要求:“哪位同学能在等式不变的前提下,将单位名称改写为完全一样。”话音刚落,同学们便讨论起来,黑板上出现了两个等式:
0.1元=0.10元=0.100元
0.1米=0.10米=0.100米
这时,一学生站起,指着板书兴奋地说:“老师,如果去掉单位名称等式还是成立的。”说得多好呀,我抓住时机问道,“有谁还能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呢?”刚刚平静下来的课堂又出现了高潮。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在有趣的讨论中,认识并理解了“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
数学的趣事多着呢!正是这种无形的学习动力,促使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去发现、去探索。
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很有用。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用的数学才有吸引力。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多为学生提供各种数学信息,沟通生活与数学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着数学的有用性,体验着数学的无穷魅力。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具体的、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孩子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那么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与孩子们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会使他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会一下拉进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能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习欲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获得数学活动带来的良好情感体验。
在教学“三角形特性”一课时,课伊始,我用课件出现一把摇晃的椅子,说:“有件事想让同学们帮忙,这把椅子摇晃了,需要加固一下,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同学们热闹起来,有的说将木条横着钉,有的说将木条竖着钉,有的说能不能将木条斜着钉。“感谢你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到底把木条钉在什么位置就能使这把将散架的椅子加固起来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知识,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问题的创设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探索中。
再如教学第四册“简单的统计”时,一开始就以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活动为切入口。我在黑板上写出4个本地景点:万石植物园、海底世界、景洲乐园、海沧动物园。“今天,我们就来投票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景点,根据投票结果来决定春游的线路。”学生们兴趣盎然。“老师想知道喜欢各景点的人数,怎么办?”学生们积极参与,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说用画“正”字来统计;有的说一项一项统计,说到哪个景点,喜欢该景点的人就举手或站起来;还有的说各小组先统计,然后再全班汇总。最后一致同意采用举手表决的方法。同学们真切地表示自己的意愿,认真地点数、记录,惟恐遗漏、差错。统计完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根据这些数据,你认为我们班最后应该去哪一景点春游?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各抒己见,借助活动获得了亲身感受和体验,同时激发了他们喜爱数学的情感。老师做了简短的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谈论的是春游的话题,但其实今天课堂上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没有离开两个字——数学。”同学们恍然大悟,噢,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作用可真大呀!正是由于有了数学很有用的感受,进一步激起了同学们研究数学、探索数学的热情。
有了“数学很有用”的感受,才会真正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有了对数学价值的体验,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但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生活的情境,有意识地捕捉数学信息,采撷生活实例,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将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沟通,创造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就生活在数学之中。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愿望,继而会喜欢数学。
三、 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很奇妙。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作为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数学真奇妙”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常常发生疑问或感惊奇,对数学时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还能不喜欢数学吗?教学中我们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悬念,提供补充一些的有趣素材,和孩子们一起领略数学的神奇,使之更加喜爱数学。
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时,我提供两种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一是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积。二是全用计算器计算所有算式的积,再发现规律。
1×1= 9÷9=
11×11= 108÷9=
111×111= 1107÷9=
┇ ┇
1111111×1111111= 11111103÷9=
同学们起先一边按计算器,一边抄下显示的数据。写着,写着,同学们都不知不觉抛开计算器对长长的一溜算式直接写得数。还不时地嘀咕着:“太神奇了!”孩子们整节课都沉浸在象这样奇妙的算式中。奇妙的算式奇妙的结果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他们认真地观察着,思考着,终于揭开了一个个算式之谜。课末我以富有感染的话语作了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还能运用它去探索奇妙的数学规律。相信你只要勤于探索,你会有更多的收获,体会到数学的更大乐趣。老师希望你们每位同学平时都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去发现更多更奇妙的数学知识!
总之,我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为关注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体验的过程,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由此迸发出强烈的学习愿望与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