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是学生的使命,“玩”是孩子的天性。其实“学”与“玩”两者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即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是“学”的最高境界;玩中求知、玩中悟理是“玩”的最高形式。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中的“学”与“玩”,可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巧妙情境,让学生学中想“玩”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课堂实际,为学生设置巧妙的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想“玩”的强烈情感。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上课,我首先利用课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故事:大象伯伯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给了小猴其中的1块。又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小兔其中的两块。接着再拿出第三块饼,平均分成6块,给了小老鼠其中的3块。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小动物分得的饼多一点。过了一会儿,有的说三个小动物分得的饼一样多,有的说小老鼠分得的饼多。在学生最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时候,他们最想做的就是自己动手操作、亲自探索验证。时不我待,我立即让他们拿出课前我所发的一张圆纸片,每个人的圆纸片大小都一样,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1人做大象伯伯,其他3人做三个小动物,把圆纸片当作饼,自己动手实验来重现故事中的情节。通过他们的模拟演示,最后得出同样的结论:“每个小动物分得的饼一样多。”这样,学生在愉悦、欢乐、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找愉快。”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学中敢“玩”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规为他们自己乐意的生活。”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抹杀了学生想“玩”不敢“玩”的念头。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在教学过程中,解放学生的手和口,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才会感到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人文意识。
例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学生首次学习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由面(二维)到体(三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它难以与原有的认识结构相联系,学生理解困难。因此,教学时必须提供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抽象的认识过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可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土豆和小刀,放手鼓励学生自己操作去认识。学生这时甭提多高兴了。经过反复摸索,他们决定: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这时就产生了:面。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棱。最后横着向下切一刀,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三条棱,这三条棱有相交成了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敢于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感知,此时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再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采用合作方式,让学生学中会“玩”
合作学习之所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活动方式,也是由合作学习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光依赖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是不行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还需要进行交流、沟通,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合作学习还可以真正达到学习者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同时也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这种亲历的实践活动中会“玩”。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定准备的实验材料: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组底不相等或者高不相等或者底和高都不相等的圆柱、圆锥;以及一堆沙子。接着我提出要求:找出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说明了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积的 。也有的操作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才装满。这时学生都瞪大了眼睛,不知如何是好。我再让他们看看这时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他们才恍然大悟。如此精心的设计,通过生疑来促思,实践来验证,把探究推向了高潮。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但首先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必须等底等高。
四、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学中善“玩”
“什么是数学学习?不能仅仅看成是把原来的法则、定理、概念弄懂,再去应用,这是远远不够的。”数学课堂应多给学生一些交流时间和思维空间,多一些鼓励和指导,使学生不但会“玩”,还善“玩”,玩出不同的方法,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大胆猜测,得出了许多种的方法。我表扬了他们的做法:“那么用你们说的方法能否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验证呢?”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得出多种公式:
公式1: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3:梯形面积=(上底+下底)÷2×高
……
在肯定这几个公式都正确的基础上,我接着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这几个公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公式2后面的括号可以去掉;公式3不美观,最好把文字连在一起,把÷2放在最后。……从而归纳出公式1作为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这一环节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就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必须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使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广泛的玩的权力、更广泛的玩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和创造时空,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
新课标为我们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应当学习、运用新的理念,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诱发学生“想玩”、“敢玩”、“会玩”、“善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而整体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