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浅议数学课堂中的游戏策略

学习和游戏永远是儿童生活的两大主题,无趣的教学是苍白的,无趣的学习更是可悲的。陈鹤琴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所以说,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游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中乐学、善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因此,数学课堂中针对小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运用合理的游戏策略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不但可以做好知识铺垫、激发学习兴趣、掌握抽象概念、联系生活情境,还可以鼓励自我探索、促进思维发展、拓展深化内容、引发后续学习。

一、做好知识铺垫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有些知识,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所以,游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起已有的知识经验,还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过程。例如,教学《确定位置》一课,上课伊始,可以设计一个“找座位”游戏,让学生根据老师所发的座位号正确、快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中有些卡片不需要写完整,只写第几组或者第几个,促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为学习“行”与“列”做好知识铺垫。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游戏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药,学生学习的热情来了,探究的欲望高涨,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一上课,教师可以先和学生玩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在玩之前让学生猜一猜谁会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可能”一词。接下来,教师说如果我出“布”,结果会怎样?学生会很快地说出“剪刀”一定赢,出“石头”一定输,从而得出“一定”之说。这样,在师生游戏中,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学生自然会很快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掌握抽象概念

概念的教学比较枯糙,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适当的游戏可以化繁为简,直观形象,引人入胜。例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按照节奏拍手,然后进一步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节奏不停止地重复地拍下去,使学生理解拍手次数“无数”的含义。接下来再提问,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真正含义。再如,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复习时,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用两个手臂分别表示时针和分针,听老师报的时刻来演示,然后互相评判对错。在游戏中,学生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裁判,在快乐中自然而然也就掌握了抽象的“时刻”概念。

四、联系生活情境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列车过桥问题》时,学生理解“列车完全通过一座桥梁所行的路程等于车长与桥长之和”这一知识点时觉得很模糊,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当堂穿插“列车过桥”的模拟情境游戏:以讲台为桥,以5位学生两手前平举前后衔接接不断组成“列车”,通过“讲台”这一大桥。从第1位学生上“桥”到最后1位学生离“桥”为止,求这一列“人体火车”完全通过讲台的路程。学生通过游戏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列车过桥”的生活情境,从而理解了这一难点。

五、鼓励自我探索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学《抛硬币——可能性》一课,学生对抽象的概率知识很难理解,于是,教学中可以设计两个小游戏。游戏一:在写有“白球、黄球”标签的方盒中放入5个白球、5个黄球,让学生边猜边摸边想:为什么有的同学摸的黄球,有的同学摸的白球?学生在摸的过程中探索出:盒子里装有白球和黄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游戏二:在盒中放入10个黄球,再让学生边猜边摸边想:为什么大家这次摸出的都是黄球?学生推理得出结论:盒子里全是黄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其它颜色的球。在游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手、眼、脑一齐参与活动,从而很好地理解了“可能性”这一初步的概率知识。再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在学生认识了圆的直径和半径后,可以组织 “你说我猜”这样一个游戏,让一个学生先在生活中找一个见到过的表面有圆的物体,告诉同学们这个圆的直径和半径的数据,让其他同学猜这是什么物体。在大胆猜想、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但丰富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感性认识,而且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六、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在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加入一个摆数游戏,要求学生用老师所给的数字卡片摆出读几个“0”的小数。再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可以安排一个抽数游戏,教师出示0~9十张卡片,分两组比赛,每次每组抽到的数字由学生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看谁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最大,哪一组就赢。这类的数字游戏实中带趣,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

七、拓展深化知识

每节课的后半段多多少少都要进行一些专项巩固练习,这时候学生已经比较疲劳了,大容量的练习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情趣。这时,不妨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不但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还可以适当对知识进行拓展深化。例如,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一课,课末可以组织这样一个游戏:小兔和小猫进行跳格子比赛,他们从同一地点出发,小兔每次跳2格,小猫每次跳3格,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它们跳的相同格子,从而进一步抽象概括出2和3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时,再加入小狗,每次跳4格,引导学生用同样的办法画一画,让学生交流后得出三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种“跳一跳摘桃子”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引发后续学习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关注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而是关注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例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一课,最后可以进行这样一个游戏,请男生和女生分别闭上眼睛,教师分别出示6格和24格的图形,请男、女生根据格子的数量来说说谁看的面积大。最后,出示这两个图形,让男女生一起睁开眼睛看,从中发现格子多的图形并不一定大,从中感悟到要比大小,面积必须统一单位,从而为以后学习《面积单位》打好基础。

其实,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两者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每位学生不仅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学习的小主人。适度的合理游戏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