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课外阅读教学

课外阅读指导心得

小时候,每当我和小伙伴玩的热火朝天时,在农田收庄稼的母亲总会在田里大叫一声:“别玩了,回去念书!”我就垂头丧气的回家捧起了母亲向人家借来的那几本作文书,以为这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就是这天底下的书了,觉得读书真是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于有一次去了一趟平潮镇上的一家新华书店。一个不大的红墙砌成的房子,顶上赫然竖立着一个大牌子“新华书店”四个大字。在熙攘的马路边显得格外宁静肃穆,有很多孩子牵着大人的手进进出出,我站在这不大的书店里,看着眼前一摞摞摆放整齐的书,心里感到一股恐慌,在书店里转悠了半天,却始终没有决定要买走哪一本,在父母的催促下,我终于下定决心拿走了一本《科学童话》,想来那时候的我真有陈焕生进城的感觉。也就是那一次,我看了真正意义的童话。其实,因为各种原因,我书看得很少。但是,我很幸运,家里有一台功能还算多的录音机,有不多的磁带。在没有人玩的日子里,我就趴在录音机前听侯宝林的相声,高胜美的歌和韩再芬的黄梅戏……这些是父母的爱好,可我也能听得津津有味。虽然没有把我引向艺术的道路,但我想我的性格中的一部分幽默的种子应该是那个时候播下的,而在师范时,我对声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也特别容易入门,也应该得益于当时朦胧的熏陶。

说这些,其实我真切的感受到:“好的启蒙,受益终身!”

当了老师之后,常常发现孩子的回答平淡无奇,在听其他老师的课堂中,我常为他们精彩的回答而啧啧称赞甚至忍不住鼓掌,于是渐渐发觉,孩子精彩的回答大多来自课外,孩子有了课外阅读的量变才能有课堂精彩回答的质变。于是,一系列的课外阅读计划就这样悄悄地酝酿并进行着。

一、适时及时地补充拓展,丰富文本阅读的内涵。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我常让孩子多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课文中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选编的原文,以及作者生平的经历等。如在教学六年级的阅读课文《夹竹桃》时,我就把季羡林的原文拿来对比着读,引导学生还能在原文中读到些什么,探讨省略的原因。这些拓展,能让学生更容易地体验到作者当时的情感,对学习课文很有帮助。

二、勤于实践,榜样引领,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今年的春游,我们的目的地是狼山,狼山作为南通知名的景点,孩子们一定都去过,有的孩子可能还不止一次,而且就狼山的高度,孩子们会在不长的时间内登上山顶,如果这样,我们的春游就会失去其本意。在出发之前,我和孩子们对狼山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包括曾经游览过狼山的游客所留下的照片和博文,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余秋雨,他的《狼山脚下》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第二天,孩子们也把他们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决定一起研究余秋雨的这篇文章,从这篇文章中,孩子们发现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墓葬,居然有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版本;原来以前嬉笑追逐着匆匆走过的那些石壁上,居然刻着白雅雨烈士的《绝命诗》;看来不起眼的一块石碑上居然篆刻着日本人侵略南通的罪证……当了解了这些文字之后,孩子们再次踏上这块熟悉的土地时,感觉也发生了改变,他们踩着前人的脚步,边攀登边议论着,仿佛在追寻老朋友的足迹,看来,适时的课外拓展使得学生的春游更有意义,更有收获。

三、开拓课外阅读题材领域,倡导宽度阅读。

在班级成立班级图书角,为了保证提供书籍的质量,我们集体讨论选书方案,为了避免书籍有过多的重复,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组长事先进行登记筛选。同时聘请图书管理员,对书籍进行保管和借阅工作。有了一定的图书积累,我名正言顺地成了孩子们的陪读员,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也应运而生:如好书推荐、名家名篇演讲、班级读书会等。母亲节前夕,我带领学生读冰心的《往事》、《纸船》,感受浓浓的母爱,并让每个学生出了一份关于母亲的手抄报作为节日礼物,收到了家长不错的反馈。

另外,课外阅读不应当只局限于书本:一张车票,一个说明书,甚至是一张导游图都可以是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材料。

日子久了,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看了许多书,也培养了他们读课外书的兴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说:“如果你能引导孩子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是自己孩子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下一代孩子的未来。”我想,这是当前,我们每一位语 文 老师的责任。

有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一位有心的母亲,在谈到如何成功培养女儿时,她说,女儿的外国文学学起来很吃力,常常记不住外国人的名字或作品,她就把一些外国名著导读以及作者简介做成小卡片,放在厕所随手可得处,女儿上厕所时,可以顺手翻上一页。

于是,我有一个梦想:在孩子的床头放上一本童话;客厅的沙发边放上几张报纸;书桌上放一本散文;厕所边放上一本漫画。让孩子所到之处都能与书相伴,看到了随手翻上一页,每天一分钟,谁会为今天他是否有收获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