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可由于多种原因,当前无法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就成为了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本文主要对小学生课堂心理教育进行初步探究,先从现状入手,进行成因分析,再针对现状提出解决策略。
【关 键 词】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 互动
据我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表明,目前,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行已经迫在眉睫,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展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配备就目前状况而言,无法跟进。而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无法等待。
接触学生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课堂不仅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窗口。因此,课堂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法。
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探索兴趣,愉快地情绪体验,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策略,正常的交往能力以及健全的个性品质。这些都是成功的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达到的目标。在教育部1999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基本任务,本文将从小学生课堂心理现状及成因分析和如何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两大方面进行初步探究。
要有效地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对当前课堂心理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仅仅了解表面情况是不够的,还需要分析出最本质的原因,这样才能有所针对的提出策略。
一、学生课堂心理的个体差异
小学生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认知、情感、行为、个性、品德、社会等发展特点上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对于规律的过度重视,导致我们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神奇的大自然没有造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孩子绝不会等同另一个孩子。了解孩子的课堂心理也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1.年龄差异
年龄差异是最外显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着很大的差别。依照常规我们把小学阶段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
一般认为:
(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认知方面观察事物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无意注意占主要形式,注意的指向性广、集中性差,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在情感方面不太稳定,情绪外显,容易激动,渴望得到积极的评价。反映在课堂上对直观具体的材料感兴趣、很容易分散精神、喜欢新奇的刺激物、活动和变化的图画、鲜艳漂亮的颜色以及强度差异大的声音等。
(2)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认知方面无意注意虽然还是占优势,但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在情感方面情绪逐渐稳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学生已慢慢适应了课堂教学的环境。开始从活动的效果、动机等多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开始学会独立地把自己与他人比较。
(3)小学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意志力和自制力都得到了增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开始互相转化,协同作用。表现在:注意的广度增大,稳定性比原来高,逐渐学会分配注意力。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开始有自己的一些见解: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显得很专心,注意力集中;自己喜欢的内容,就算再难懂,也听得津津有味。反之,则注意力分散,或者干脆做其他事情。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这些阶段性的变化,乃是事物不断发展和发展又具有阶段性这一普遍的辩证规律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具体体现。
2.性别差异
学生的性别差异都是一种很明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智力的性别差异和性格的性别差异。
智力的性别差异有两点基本认识:一是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也就是说,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生多得多。二是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的优势领域。具体来说,男性偏于抽象思维,喜欢理科类学科。女性长于形象思维,喜欢文科类学科。
性格的性别差异中最明显的是男性更具有攻击性,更倾向于解决复杂的、需要摆脱定势的问题。而女性比男性更好社会交往,更容易受暗示,自信性比男性差,更倾向于解决简单的、墨守常规的问题。性格的性别差异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女生虽然在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略逊于男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上也不如男生。但女生具有一般男生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忍耐力,大多数女生能够做到态度认真,忠于职责,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够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
在小学阶段,女生智能发展速度快于男生,这表现在女生此时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具体形象思维的能力都占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3.个体气质差异
胆汁质的孩子有股火爆的脾气。他们情绪爆发快,但又难持久,如一阵狂风,一场雷雨,来去匆匆;他们精力旺盛、勇敢果断、热情直率、表里如一。这种学生的思维活动表现为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鲁莽冒失,行为表现为感情用事,刚愎自用,是典型的“倔童”或“顽童”形象。
多血质的孩子富有朝气,他们乖巧伶俐,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喜欢与人交往,有种“自来熟”的本事,但交情粗浅,他们气质上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粘液质的孩子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情绪不露;他们自制力很强,考虑问题细致周到,是种踏实的孩子,但他们思维灵活性略差,行为的主动性也比较差,经 常是 老师让他们去做某事才会去做,而并不是他们不想做。
抑郁质的孩子聪明而富有想象力,自制力强,但多愁善感,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软弱胆小,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而单调。
性格外向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在课堂上答问十分踊跃,但他们可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错误较多,课后又不认真复习,作业马马虎虎。相反,有些在课堂上安静沉着的学生一旦开口,其语言的准确性往往较高,条理也比较清晰,这是内向型学生习惯于深思熟虑的表现。
二 、不同学科的课堂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学科环境下,表现是不一样的。有些个体甚至出现巨大的反差。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大环境下对学科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科教师的影响。
1.对于学科的认知
在小学阶段,语数外教学受到了社会家长的重视,成为了主课,而其他学科对于孩子的升学几乎没有影响,便被定为了副课。以下一段是一位五年级学生写的一篇文章,真实地反映了主课和副课这两个不同的课堂环境下的课堂心理。
主课、副课都是课,可享受的“待遇”却大大不同
瞧,主课上,同学们个个挺直腰板,一丝不苟地听讲,什么在书本上乱涂乱画呀,和同桌唠叨些“密语”呀……此等“逍遥事”没有一个敢做。原因很简单,主课重要呀, 家长 老师都重视,考试又严格,若考不好,回到家一场“暴风雨”便会降临到你的头上。还有,主课老师十分严厉,同学们可不敢惹恼了老师,而且主课的家庭作业,同学们也是不敢不写或应付了事的。所以主课的“待遇”也就一高再高,再再高。
而副课呢?瞧瞧,上课画画的,睡意蒙 的,和同桌窃窃私语的……特 别是在 老师转过身写板书时尤为猖狂。还有,副课基本上不布置作业,即使偶尔有点作业,完成的人也不多,让老师无可奈何。等快下课之时,几位“快捷人士”早已做好“备跑”姿势,下课铃一响,顿时离座而“逃”。原因也只有一个:副课老师太好“欺负”,同学们一点儿也不怕他们,所以副课“待遇”也就大大降低。
主课、副课都是课,“待遇”却一高到顶,一低到底。我觉得实在有些不正常,同学们是不是该改一改呀?
由此可见,所谓副课课堂的有效组织已经成为了问题,而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几乎成为了不可能。
2.学科教师的影响
有些教师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提供充足的机会,按科学的教学程序启发、激励、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对于少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走神"现象,教师能善于运用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强弱适度、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提醒监控学生。这样的教师能有效调控课堂气氛,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认知、情感、意志等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然而有些教师却无法运用合适的手段有效地控制课堂,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纪律涣散。
三、课堂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方面的联系过程。在课堂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人际交往,在此基础上形成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
1.师生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难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他又说:“我坚持。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误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流。”
师生互动交往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人际关系之一。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互动行为中进行和完成。
而目前的课堂基本都是一位教师面对四五十位学生,这就决定了师生的互动变成了点对面的互动,事实证明一节课要和每个学生点对点的互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就造成了师生互动中教师更多的关注优等生以及学困生,使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失去了与教师互动的机会。
并且师生互动多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双向互动,学生难有自主权。
2.生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生生互动比起师生互动更为有优势。生生互动可以使课堂人际交往全面展开,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当前的课堂,生生互动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要有效充分地进行生生互动,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学习,但很多教师不敢放手去做。因为学生容易兴奋,在互动时难以调控,而对于学生的合作,教师无法进行深入的监控,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脱离课堂,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交流。
另一方面,有少数学生,在互动中处于被孤立的境地。在这互动环境中,这类学生被排斥,无法参与合作讨论中。这类学生的心理受到较大的伤害。另外,在一些合作小组中,存在着一些对立性的学生,这就使这个互动小组的互动火药味十足,甚至演化为对骂、打架。
综上所述,小学课堂心理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没有被重视起来。以下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策略。
四、抓住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其个性、智力、所受的教育也不同,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实施个别化的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有所进步;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个别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1. 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水平。
根据上文所述,学生个体的年龄差异,导致个体心理特点的差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多以直观性的,形象性的材料唤起学生的兴趣。多采用柔和的语气,鼓励的话语,给学生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觉得上课是快乐的。
中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相应地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最乖巧,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学习。但不能因此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仍然应该以形象性的材料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高年级学生能够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注意力。但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更具独立性。这时的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于高年级学生应该更多地与他们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关于学生年龄段的划分以及心理特点是遵循的一般规律,然而即使是同年龄段的学生也因为性格气质,以及后天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不同的学生,其心理特征是不同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知道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风格、动机水平、需求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才能在这过程中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对个别学生的思维习惯等学习心理予以辅导,才能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从而才能最终取得满意的教学实效。在备课时,不仅围绕教材与大纲(或课程标准)来备,更要围绕所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来备,以此体现"因材施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就要经常鼓励他大声回答问题,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就要引导他认真思考;对意志薄弱的学生要鼓励他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控制自己;对智力较高的学生要完善他的非智力因素;对情绪低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注与开导,引导他合理宣泄或升华转移。
五、挖掘各学科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最近公布的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都明确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都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养成。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
有些学科教学本身具备或包含了心育内容,像思品课、社会课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中就含有情感目标。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许多契合点,如心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而学科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也是要摸透学生个体的学习类型和学习习惯。因此,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反过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材内容均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智能训练和人格要求,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语文教材中要善于挖掘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与完善人格的因素,在数学教材中要挖掘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科学学习策略、坚强意志品质的因素……。
但切不可牵强附会地在学科教材中寻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其实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因此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
六、课堂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交流、交往、交换,要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专门行为。真正的课堂不是教师演“独角戏”,因为离开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就没有了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依赖学生并影响学生。真正的课堂也不是学生们说“群口相声”,国为离开了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同样会没有了目标、没有了规范,课堂的意义也失去了,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要关注教师、依赖教师、模仿教师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教师。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是指师生的双边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该想办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学生也要主动地学,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师生间才会谈得上互动。
多尔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多尔指出,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变“尊师爱生”为“爱生尊师”。 所以,教师要严于律己,注意自己的态度、作风和言行;要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民主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热爱。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才会有真正的互动。
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教学中师生间和谐、友好的互动是学生个性心理得以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条件,学生不仅受到情感的熏陶,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有了更多对话和商谈的机会,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活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2. 有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独立学习提出来的,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包括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师合作等多种类型,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多种分组形式、多种方法变式和多种评价方式。
目前小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以生生合作为主导。合作学习需要共同的小组奋斗目标,这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机,能增强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并能指明小组的努力方向。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成员都为自己和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成功也意味着自己的成功。
由此可见,合作学习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有效地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增加集体荣誉感,获得个人归属感,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
七、教师自身的心灵品质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和家长的代理人等诸种角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孩子是一种标榜,“言传不如身教”。因此,这就对教师的心灵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富有良好的个性
学生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精通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公正、民主、言行一致、幽默、开朗、守纪律等特征。
当然每个教师的个人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热心且富有同情心,二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善于认识了解学生
教师要以平等的朋友心态,以摆事实讲道理的交往方式与学生交往,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这种精神沟通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律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社会规范的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要更新观念,摈弃旧的"师道尊严"观,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师新权威。教师可以利用下课、自习课、早读甚至路上,多与学生交谈。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信任感。
“亲其师才信其道。”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3.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技艺
可以设想,一位对本学科教学工作不熟练的教师进入课堂不是慌乱无序就是照本宣读,这种不能取得学生基本认同的课堂教学又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相反,那些对学科教学工作驾轻就熟的教师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言一行都可作为学生受教育的信息,他们通过精巧的设计而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八、对于特殊儿童的课堂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据某些局部研究,我国特殊儿童的流行率约为14%左右。
1.全面了解,建立特殊儿童档案
除了一些有明显身体障碍和智力缺陷的儿童在特殊学校就读外,还有很多的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也就是说,在普通学校的很多班级都存在着极少数的特殊儿童,基本都是心理方面的障碍。对于这些特殊儿童,必须要对其家庭环境,性格特征,存在障碍,认知水平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建立特殊儿童档案,对其身心发展和外在表现进行跟踪记录。
2.多关怀,慎用惩罚
特殊儿童多数为心理方面的障碍,在行为上往往无法自控,在学习上存在着困难。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异于常人,游离于课堂之外,到处走动,攻击性行为,过度焦虑等。苏霍姆林斯基把这类儿童喻为“娇嫩的花朵”,和其他孩子一样,他们都是美丽的花朵,但更为娇嫩,已经经不起摧残,更需要园丁的加倍呵护。
责骂、体罚等负面手段会使特殊儿童的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教师需要多与特殊儿童交流,多给予关心和爱护,让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3.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对于特殊儿童,除了任课教师和其经常交流以外。还可以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达到矫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