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生子女多,存在的问题也各种各样,一般存在以下几个“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个习惯问题,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
孩子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让他终生受益。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给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小学生学习习惯又同其他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学校中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突破口,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
一、关注好学生的“第一次”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从心理的角度,我们的肌体、心灵也需要时间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外的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也需要不断复习建立的好习惯,要求强化它。所以,我们要关注好学生的“第一次”,狠下工夫。过了这一关,坦途就在眼前。
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和使用习惯等。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时,首先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发言时声音要响亮,身体要站直,面向老师,声音响亮。同时通过儿童喜欢的形式强化指导,从学生的一点一滴,在第一次上就下功夫,第一次就给他们明确的要求和及时的训练,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就有努力的方向,就会有良好的开端。
二、习惯训练持之以恒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要21天时间,我想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养成好习惯,就要不断的强化训练,反复抓,抓反复,不仅学生要自觉坚持,教师也要做到坚持,教师要做到步步到位,环环相扣,不能因其它琐事而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置之脑后,要随时了解情况,随时检查,随时与学生相互交流,随时督促和提醒学生,“注意拿笔的姿势”“大家比一比谁做的最直”“那位同学写字最认真,我们来评一评……”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体贴下,久而久之,良好学习行为得到内化,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而这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就会形成的。
三、活动促进学生习惯的培养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我们可以通过活动来强化,进行自我教育。在班级定期开展“照镜子与实话实说”的班队活动。让每位同学都看到自己和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同时通过个人讲,相互评,每个人都找出了自身的缺点,懂得了人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大家都应正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在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我之后,学生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同时同学之间相互督促,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其他习惯的养成。
四、积极的鼓励
在儿童习惯的养成中,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要积极的鼓励。用鼓励的方法来引导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的求学。同时我们以希望的形式给他提出努力方向,它的干劲会更大。在教育教学中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书写字姿势更好了,动作更麻利了,更愿意独立思考问题了……多一点鼓励,多一份希望,或许孩子会受益一生。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进而“会学”、“会求知”、“会探索”、“会思考”、“会辨别”,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纠正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使学生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习惯培养的尝试中,将最平凡的事情抓到不平凡,将最简单的事情做到不简单将是我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