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很多家长向我反映同一个问题:“家庭作业就是漫不经心,十分钟的作业一个小时都完成不了,而且错别字还特别多。”这一问题同样也困扰我二十年多年。家庭作业一直是孩子的短板,一方面随着年级的递升,作业的量也递增,但作业的效果却递减;作业质量下来了,老师的作业随之增加。如此恶性循环,作业成了孩子挥之不去、拒之不得的痛。
第一次教四年级,我曾决心“用思想去工作,用身体去愉悦生活。”一个偶然的布置作业时,我无意在黑板上写了个别字,四年级的孩子顿时开了锅。好不尴尬的我灵机一动:纠正别人的错误其实就是在巩固自己。孩子可以帮我纠正错误,也一定能找出家长的错误。用大人的错误来引导出孩子的正确,这样的换位一定能帮助孩子减少学习中的错误。
于是,我多加了一条作业:“考家长!”孩子们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呀?我考家长什么?”
我绞尽脑汁解释着:“人是平等的(大帽子),今天我是你们的老师,明天你就可能是我的老师;在学习,我可以是你们的老师,在其他方面(比如溜冰、航模、滑板、跳舞等)你就是我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四(8)的孩子都可以成为老师。(忽悠孩子)”我话锋一转,“你们爸爸妈妈总说你们错别字多,今天,陈老师就让你们考一考家长,让他们默写‘再接再厉’这个词,好吗?”
当然好了,孩子们激动得一蹦三尺。“这个成语你们会写吗?”
孩子们思考了一下,有点泄气了。我立马安慰他们:“不会,可以先学呀。只要在家长面前能写对就行了。”那天,57个孩子都能正确写出“再接再厉”这个成语了,而且基本能准确区分“历、厉、励”。
第二天作业反馈时,孩子们都是一脸的得意。57名学生,考了70多个爸爸或妈妈,结果只有十来个家长能正确书写“再接再厉”。在家长的作业留言里,家长们普遍能接受这种“考家长”的作业,因为孩子兴致高,也因为孩子能写正确。
从那天起,“考家长”成了我班孩子必备的作业,有时请家长默写一两个易错的字词,有时是背诵一首古诗,有时请家长介绍介绍某个名人的生平……孩子们高兴着,家长们参与语文作业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积极。
我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陈老师,成语字典上关于春的成语只有几个,孩子要我写十个,这怎么办?”“陈老师,一亩到底是多少,我还真和孩子讲不清。”“陈老师,今晚别不知考家长的作业,我有应酬。”……
哈哈,考家长考出了孩子的投入,考出了主动,考出了开心,考出了自信。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也在分析“考家长”背后隐藏的“学机”。
孩子成了小考官,家长们都陷入了紧张,谁愿意被孩子考倒呢丢面子失权威呢?一方面,“小考官”们都绞尽脑汁想出最难的问题考家长,另一方面,“家长考生”也都冥思苦想争取以最完美的解释来换得“考官”们的点头通过。家长的童心开始复苏,理念开始悄然变化,收获的是他们和孩子共同的快乐。
其实,“考家长”也是一种“学情”调查。孩子运用课堂学习的已有知识经验,自觉地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判断的过程,也是自我调节、完善、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考家长” 是延续“本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巩固的趣味性、互动性的有效手段。是进入后教、后学的前提或桥梁。孩子们依托课堂学习进行有效的自我“献策”,甄别、筛选、自拟检测试题,通过考家长,实现与家长之间互动。充分调动了他们课后巩固的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消除“被考”的思想对抗,从考家长的过程中获取愉悦,深刻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