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工具书成为一种“摆设”
陈李娟
本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是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一个就是随时使用工具书。在这一课时我通过举例和学生温故了常用的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并通过查“临”这个字的部首,让学生明白了部首不是一定就是它的左半边或者右半边,有时是第一画或者其中的一小部分,当然有的独体字本身就是部首,如“已”。除此之外,我还介绍给学生有的复杂的或者笔画较多的可以到“难检字目录索引”中去查。
很多同学手头有一本《新华字典》,但也有同学没有这种意识,手头没有任何工具书。于是,我建议大家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在阅读中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及时向这位“无声老师”请教,如果养成了随时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那么不管是预习课文还是课外阅读都能轻松扫除“阅读障碍”。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能响应我的建议,购买了《现代汉语词典》,每天上下学都随时带着。刚开始学生积极性较高,在预习课文、完成课外阅读能随时查阅,字词掌握较好。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或者其他原因没有能准备,不过我要求至少有一本《新华字典》在手,可不能“赤手空拳”,在阅读文章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上周听了 瞿 老师执教的《嫦娥奔月》第一课时。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通过查词典掌握“奔”和“济”的不同读音和相应的解释,并且组词。虽然学生查阅的速度有差异,但是教师不“吝啬”时间,耐心地等学生自己动手去查、去理解。另外,一个同学提出疑问,在预习课文时是发现“逢蒙”的“逢”在词典中没有“páng”这个读音,教师后来进行了解答。这两个细节让我感受到这个班的孩子已初步养成了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这得益于教师的监督和引导。
听完课,回到自己班上上语文课时,正好检查了学生预习《推敲》一课的情况,结果不太令人满意。比如“吟哦”的“哦”的读音能读准的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大多数同学课文上没有注音,只是“猜读”。然后,我就请学生当场拿出工具书查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可是能拿出字典或词典的一半都不到。当时课堂上,我的确很不满。
可是上完课,我仔细地反思了一下自己,刚开学那一阵子,我连续几天都检查学生带工具书的情况,也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或者在讲解阅读时指名学生朗读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去使用工具书。后来由于自己失去了耐心,学生的积极性也减弱,有的就因为天天带来带去麻烦为理由把词典放在家里“呼呼大睡”,有的即使带到学校里来也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摆设”对它“置之不理”。其实,主要原因在于我自身没有坚持监督和培养。
查词典的好处学生都明白,教师不必讲得太多,关键是习惯的养成。教师的任务更多的是侧重于“督”,监督学生带字(词)典,查字(词)典。只要有耐心、有恒心,慢慢地,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养成了。还有很多学生觉得查词典很麻烦,太浪费时间,还不如等人家查好了“坐享其成”呢,所以我在想,后面正好有一篇《读书莫放“拦路虎”》,课文不难理解,我想应该开展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比赛,训练学生查词典的速度,激发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兴趣。
好习惯受益终身,学生正处在好习惯的养成期,更多的需要我们教师在一旁督促指导,给他们创设环境、培养他们的乐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