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朗读进行到底
江苏省通州区实验小学 张燕
语文课堂时一支决美德曲子,而朗读则是这支曲子中最美的旋律,每个孩子用属于自己的音符演绎着这支绝妙乐曲。人们谈语文课上朗读的重要性,可是如何在读中让学生对语文动情,让读领着他们一路笑声,一路歌声,一路争鸣呢?我在思考,也在学习着。
06年的“五一”很特别,因为我们品尝到了十位全国小语名师送来的饕餮大餐,这可是我学习的大好时机。
一、读中有技术
所谓技术,应当是朗读者朗读时具有地技巧与能力。朗读作为一项基本技能,首当其冲,它得有技术的成分。过去我们强调朗读时的轻重缓急,这已经成为了朗读的基本要素,深深地植根于每一次动情的朗读之中了。
尽管它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它能透视出朗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力度。
而今天, 窦桂梅 老师领着我们走进的是古诗吟诵的那方全新天地,你听——“闲——居——少邻——并”,这种初听略显夸张的朗读方式中,透出她对古音平仄声的研究,平声平缓,声音拉长,仄声短而急促。﹙如今亲身感受方知古韵的美妙,一腔一调透出的是文化的气质。﹚
其实,这又何止是种技巧呢?学生跟着老师的手势缓急的变化,朗读时顿觉声音开始抑扬顿挫、有了舒缓起伏,再加上孩子的摇头晃脑、手的摆动、眼神的专注,孩子就在这种新颖的方式中把读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更唤起了他们朗读的欲望。
二、读中有“战”术
此“战”,不在对抗,更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撕杀。那何为“战”术呢,在我看来,所谓战术,其实就是朗读时运用的策略和方法,那是在课堂上,平凡中见不凡,寻常中见独特的一种教育的智慧。
在 孙建锋 老师那儿,我又有所收获。
师:想不想跟我比?
生:想。(异口同声)
听到这儿,我的第一反应:又在玩噱头了。关于比赛读,可能最初听来是范读的变化,而后听多了,就觉得是玩花样,是作秀,可是——
师:谁愿意代表我跟他们比?(听课老师一阵会心的笑,尽管大 家都知道 老师又玩了一把小花招,但这一招让人听来还有些小创意。这笑声中有种意外,有种期待。)
师:看 孙 老师有没有号召力。(马上就有六七个孩子走上台来)
师:你念了几遍?(问了多名学生,大多数是五六遍)
师:可不可以比?
生:(信心十足地)可以。
师: 孙 老师课前可是读了8遍呢。
不知是 孙 老师的有意安排,还是他真的读了8遍,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竞争意识,争强、好胜的荣誉意识被完全激发出来,强大的内动力,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好练习朗读的强烈愿望。可以想象这赛前的两遍练读,他们该是何等的卖力啊!
如果说这短短的四十分钟也算到上一场战役的话,那这不就是促成这场战役胜利的独特战术吗?
三、读中有艺术
对读后的艺术性启发和评价,会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境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让学生进行个体创造,充分激活学生的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
如 孙双金 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时,他出示了三组词语,要求学生竖着读,读中去发现,而且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觉。
毫无疑问,从孩子的声音中能听出他们对词语的理解,那枯燥乏味的释意讲解就没必要啦。当有学生对词不理解时,如有学生问:“静影沉璧”什么意思?”老师抓住“璧”字中的“玉”字了解“璧”之意,就自然而然疏通了词语,而 后 老师不忘提醒:“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另外, 孙 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琴声的那部分文字时,他除了恰如其分的引读、范读外,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评价,不仅指导了学生更好地朗读,而且还适时地激励了孩子。你听——
“这是我们小学四年级同学心中的《二泉映月》,让舒缓的地方再舒缓些,激荡的地方再激荡,试试。”
“我感到你的心中和阿炳一样充满了爱,因为有爱的人心中才会充满着光明,充满着希望。”
一位老师曾动情地说;“语文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
对呀,语文课本来就应当是富有诗意的课堂,是艺术的课堂!
四、读在悟中升华
朱作仁 教授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的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
可是,除此之外,我倒认为:单纯的讲解、一味地填鸭不可取,可是无目的、机械的朗读同样不可取,而讲解、感悟与朗读体会的融合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在 窦桂梅 老师听上的《游园不值》一课中,从上课直到下课,学生以及听课的老师都被吸引住了,时间如何流淌,大家似乎已毫无知觉,而到位的读也是此课魅力之一。
师:拿出笔,找找诗中的哪个字体现对中景物的那个“怜”?
(学生专心地找,老师巡视).
生:印。这里的印不是踩,是对苍苔的怜爱。
师:的确,他没有踩,可毕竟是“印”上去了。既然留下“印”,心里自然而然还是会有些——
生:怜惜。
师:这是怎样的“怜”啊!不仅仅含着喜爱,还含着同学们所说的“怜惜”。大胆想象,叶绍翁该怎样的走啊?读吧——
(一生按自己的体会读此句)
师:这脚步多轻啊!
(又一生在提示之下读出自己的感悟)
其实,这样的关于充分体悟后的读的细节,在 窦 老师的这堂上真是不胜枚举,又如在比较“扣”与“敲”时——
师:“扣”的意思是——
生:敲。
师:把“敲”送进去,读。
师:什么感觉?
生:有点别扭。
师:不仅仅是“有点”。什么是敲?(做动作)怎样才是“扣”?(生五指放松,做出“扣”的动作)
师:你“扣”时是——
生:小心翼翼。
师: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略作思考)很长时间。
师:读读看。(生1读)
师:小心地扣。(生2读)
师:耐心地扣。(生3读)
师:扣出了对园主人的——
生:尊重。
师:扣出了对春天的——
生:怜惜。
师:这一切汇成一个字——
生:怜。
师:把这份“怜”带入你的心中,再读。
这个过程真是流畅而美妙!老师的指导细微无痕、环环相扣。听下来,这真像一首歌,一首师生对唱的歌。不管是中间老师引领下的读,还是最后已显成熟的读,这 都是 老师细心呵护、耐心引领下的结果。
从名师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课堂完全可以摈弃浮躁、远离喧闹,还它以纯真的宁静与生命的灵动,让每一个字流淌真情,让每一个词洋溢诗情,让每一句话燃烧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