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反思之一
问题一:误认为“评价学生”就是“夸奖肯定”
《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有些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有夸奖、表扬和肯定,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对学生一味地夸奖和肯定。
案例1:一个圆的半径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注:在讲授圆面积之前的复习题)
师:大家看,这道题你们会做吗?
生:会做。(学生齐答)
师:你们计算一下,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大约30秒钟)
生: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学生齐答)
师:同学们真棒!真聪明!
反思:这种流于形式的,粗浅的教学评价,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是对学生、对教学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案例2:计算:99×25+25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哪几种方法解答这道问题呢?
生1:99×25+25=2475+25=2500。
师:你做得很好!很正确!
生2:99×25+25=25×(99+1)= 25×100 = 2500
师:你真聪明!方法真简练!
生3:99×25+25=(90+9)×25+25=90×25+9×25+25=2250+225+25=2500。
师:你真棒!你的解法真有独创性!
反思:这道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解答问题的能力,可教师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一味地表扬。由于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起不到鼓励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前提,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问题二:误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提倡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会增加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就、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但个别教师为了突显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往往会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讨论这一形式,误以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只要有疑问,无论问题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通过讨论这一方式来完成。
案例:人教版 小学数学第十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片段。
师:什么是异分母分数?大家分组讨论讨论。
生:分母不相同的分数是异分母分数.
师:大家再讨论一下: 是异分母加法吗?
生:是的。
师:你们合作的真好!真棒!
反思:像这样的合作交流就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合作的理论吗?显然不是,以上教学片段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的讨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并非所有内容都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教学中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当真正遇到有挑战性、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学生个体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不单是小组讨论这一形式。但不少数学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