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教学反思二

课堂反思之二

问题三:误认为“教师是引导者”就是“满堂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师是引导者”,想尽办法构建引导的课堂,因此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认为这样就体现了教师是一位引导者,致使每堂课出现了一系列价值不高或无价值的提问。

案例:人教版 小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圆片,你们能将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三份吗?

生:不能.

师:能不能将一个圆片折叠成三份呢?

生:不能.

师:这样,你们会折吗?(老师边问边折)

生:我会折.(学生折叠)

师:折得很好!你们觉得沿着折痕剪开,是不是将圆片分成三份呢?

生:是的。

反思:如果教师的提问就是将“知不知”、“是不是”、“能不能”、“对不对”、“好不好”、“怎么样”之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课堂教学变成废话连篇的问答,将大大降低知识的智力价值;把“引导者”庸俗化为“满堂问”,表面上师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法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乖乖“就范”,才算罢休。当然,数学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但只有有价值的提问才可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有效的引导。

问题四:误认为“提供活动机会”就是“放手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学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就不需要任何讲解、评价和示范。

案例:人教版 小学数学第六册《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教学片段。

师:60÷2 =?大家讨论讨论。

生:等于30。

师:606÷2 =?大家再讨论讨论。

生:等于303。

师:以上两道题目就是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大家会做吗?

生:会做.

师:下面的时间,同学们自己做课本第28页和29页的“做一做”来巩固一下这部分知识。

反思: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不加任何讲解和指导,算是合格的数学教师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没有讲解“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种种疑问。从学生的练习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事项等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渴求。然而使人遗憾的是:教师未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任何适当的解答。课后,与授课教师进行交谈,他说:“为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不再讲授‘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强调注意事项,而是留给学生自己去感悟、去讨论。”《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非把方法和技能排除于数学教学之外。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学,才会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