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偶然间遇见钱钟书先生的《论快乐》,读完后深有感触。钱老的书中总是透露着幽默和睿智,年轻时捧着《围城》,看着改编的电影只是笑,似乎体会不了其中深层的内涵。《论快乐》是钱老《写在人生边上》小集子中的一篇文章。如今翻来,思的想的跟以往是大不相同,已经学会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的深层次的涵义了。因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直白,它需要细细品味,像酒一样,越品越感受到它的真实。同时也能体会到智慧的深邃。
《论快乐》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智慧的文章。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复阐述了作者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启迪。首先说人生是易逝的,“欢娱嫌夜短”;再说“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但也要乐天知命,坚韧不拔。钱老在文章的末尾写到,“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得玩笑。”“矛盾”这个概念小而理解就是对不相容的事物的一种描述,大而解释则又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哲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它能将不管多大的问题给简而化之,用一个概念就概括了,但同时又神圣得让人不敢去触碰。由此可见,世间万物都处在矛盾之中,哲学也不例外。那与快乐相矛盾的事物是什么呢?痛苦、绝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来概括,因为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谁能给出快乐的具体概念呢?钱老在文章中也没有给快乐下定义,但是他说了这么一句,“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他反对将“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并且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由此就递进得到了“人生虽不快乐,但仍然乐观”这样一个论断。
茫茫人海,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大家究竟在追求什么?显然,在追求希望,追求幸福快乐,在追求将来美好的愿景。想想身为老师的我们,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教师的快乐缘于他的劳动对象——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思想,正在成长,也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精神铸造精神,用人格塑造人格,把智慧和汗水播撒到学生身上并从中享受快乐的职业。因此,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劳动的成果,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你教的学生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家栋梁时,你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爱别人,是一种幸福,因为你有能力去爱;收到爱,也是一种幸福,这让我们更信任人性。当教师,给了她播种爱的机会;当教师,也给了她收获爱的土壤。只要不把自己仅仅当作教育的一种工具,在教室的岗位上做一个将心比心、陪伴成长、亦师亦友的人,收获永远比付出的要多得多。我一直在跟我的学生说: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我希望他们信任爱,信任人性,活得幸福。”
快乐本就是一种心态,身为教师的我一直觉得,做教师是快乐的,做一个快乐的教师是幸福的。在自己平日的工作中,每每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上,我看到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理解得很到位,答题方法掌握得很到位,一种快乐的感觉会充斥我的心胸。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已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