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口语交际教材的程式化
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缺乏活力。其话题往往过于程式化,充斥着假知识,有一种虚无感。不但缺少语言发展、人际交往方面的生长价值,而且总使学生处于“隐身”的状态,书写的只是虚假的演义。如何增强口语交际的实境感,让学生真正“在场”?如何使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更具卷入性、触动性?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直试图解决而难以有所作为的课程设计开发领域。那么,希望在哪里?方向在哪里呢?今年香港大学的面试让我们大开眼界,启迪颇多。
港大面试的强冲击波
据7月1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香港大学在广州面试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考生时,面试话题宽泛新颖,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其中就有“赌博是否应该在中国推广”“建 ‘鸟巢’是不是太浪费材料”等。而去年的港大面试题目中,也有诸如“如果你跟胡锦涛总书记见面,你会跟他讲什么”“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等同样敏感的面试考题。这些面试题都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因为这些话题,营造了一种没有思想禁区的语境,其问题的开放性不仅没有答案的确定性、凝固性,而且成为包容智慧的温床。港大的面试题目均关涉重大的敏感话题。它着眼于对学生创造性的考察、开发和激励,而这恰恰是我们语文课程中的口语交际所最欠缺的地方。
聚焦即时性的“敏感话题”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敏感问题成为口语交际话题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敏感问题”,精心选择、科学设计我们生活中的“敏感问题”。 在公共领域,敏感问题通常有三类可以选择:其一,潜规则下的普遍现象。如“赌博”这些已大众化的非法化行为。其二,中外文化和政治的比较。像“中国的动画片为何不如美日的好看、撄心”等话题。其三,重大国事的决策与评估。比如“鸟巢的设计是否合理”“奥运会的利弊”等等有关国家重大事件。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众多焦点、热点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中优选出适合小学生年龄和经验的敏感话题来。如此,真正让学生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口语交际急需引入“港大面试元素”
对照我们语文书上口语交际的话题设计,就不能发现,不少就是看图作文移植过来的,只是描景、叙事、写人的小作。这样的话题不能算是真正的话题。它又怎么能让学生敏感起来,兴奋起来。极端一点说,这样的教学根本就不算是口语交际。即使有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也总习惯于从“政治正确”“服从大流”“文明礼貌”“爱国爱乡”的视界来看待问题,按程式来说话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式。于是,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充斥着空话、大话、套话、假话。说这些话既省事又保险,四平八稳、拿腔拿调。学生不是我口说我心,而是我口说他语。看来,要让语文课程的口语交际真正成为“我们”的口语交际,就必须让口语交际话题的设计实现真性的生活化。为此,我们必须解除思想的禁区,无须回避像港大面试那样“很猛很敏感”的“政治问题”,完全可以此为载体锻炼我们学生的思维灵活程度,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潜质——真正提升学生思想的深刻、独特、灵活品质,语言的流畅、敏锐、意向品质。
我们的口语交际话题应该像港大面试话题那样广泛,完全和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剥离开来。文化科学艺术,经济教育军事,国际国内,人生百态,世间万象,完全可以无所不谈。“该不该在活的动物身上做实验”“谈谈对油价上涨的看法”“星巴克该不该进故宫”等问题都可以谈。我们的口语交际话题应该像港大面试话题那样大胆,完全可以直面权力,模拟“高端访问”,体验领导人角色,聊聊“和胡总书记谈些什么”“如果你是中国总理,该怎么处理中国的污染问题”的话题。我们的口语交际话题应该像港大面试话题那样“新闻”,完全可以“迅雷”点击当下热点,评论今日时事,说说“范跑跑”又何妨?我们的口语交际话题应该像港大面试话题那样开放,口语交际的话题无须一个绝对的答案,对给出的问题的讨论不求所谓的“参考答案”,而是希望学生有自我的个性在里面,有自己独到的分析,鲜明的观点,有理有据,表达清晰,有影响力。
我们要出一些思辨性的题目——有思想浓度的问题,有思维空间的问题,有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舒展自己的思想。我们的话题来得更尖锐些,更切身些,必须“逼迫”学生认真地亮出真实的自己,自己的观点,无法逃避,无法靠回忆敷衍。我们的口语交际话题到了实现真性的生活化的时候了。要让我们的话题真正触及生活的本质或要害。为此,我们得努力设计出优质的生成性问题,即时生成性的问题。有足够的运动量来考量学生的成功智力,流动的口语交际力。我们的口语交际只有加大思维的张力、入时的动力,才能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对自己的思想负责的社会人——参与国家管理的成熟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