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教育是传承、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在外在价值上,是母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在内在本质上,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是国人的精神培育。一句话,为学生的民族信仰打好精神的底子。但如今,国人已出现信仰真空、混沌、丢失等危机。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因为一旦缺少信仰,哪里有灵魂可找?因为一个人没有信仰是可怕的,一个群体、一个社会没有信仰更为可怕。没有信仰,一个个人只是懦夫,一个个群体毫无价值。当信仰丢失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时,作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母语教育,应责无旁贷地成为信仰教育的载体。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理直气壮地提出——信仰教育应植根于母语教育。
一、国人信仰危机折射出信仰教育的危机。
1.国人的信仰危机。
时下,国人的“信仰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它主要体现在:
信仰缺乏症。有人对国人就信仰问题做过问卷调查,在问题“你信仰什么”的答案中,近90%的是“无”。这或许是抽样的局限性,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国人患有“信仰缺乏症”,而且“病情严重”。
信仰摇摆症。在问卷调查中,有的人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却知之甚少,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信心不足,这或许是中国特定政治思想教育环境的产物;也有的人信仰是“佛教”(非佛学人士);也有人的信仰是“基督教”;……但大都对所信之教不甚了知,仅是一种盲从。我认为,这是国人所患的“信仰摇摆症”,知之不深,信之不诚,摇摆不定,这等于没有信仰。
信仰偏执症。在中国的农村及边远地区,“牛鬼蛇神”、“巫婆神汉”、“风水先生”极有市场,这可以说是当地人们的“疑似”信仰,显然,这是国人的“信仰残疾症”。
2.信仰教育的危机。
国人的信仰危机自然折射着信仰教育的危机。多年来,我国极左极右的政治意识形态、改革多变的教育体制、频繁变更的课程教材等,使我国教育一直在不定中动荡,教育的统领思想也在不断的变更,“信仰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严重地缺乏了它存在的“持续性”、“一贯性”、“整体性”和“权威性”,自然成为教育的“薄弱环节”。就当前母语教育中的“信仰教育”来看,我觉得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材信仰信息的弱化。
我国的课程教材曾一度凸现政治思想内容,母语教材更是如此,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使母语教育一度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这显然不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目标。如今母语教材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已经削弱了许多,甚至有些矫枉过正,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人文化角度出发,本应得到一定体现的其他信仰方面的信息,也少至又少,以至于母语教材在“信仰教育”上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功能。教材信仰信息的弱化已成为“信仰教育危机”重要因素之一。
(2)教师信仰意识的淡化。
在国人“信仰危机”大氛围中,作为国人群体之一的教师队伍,他们的信仰意识淡化已成为“信仰教育危机”的另一个重要直接因素。
(3)信仰教育行为的软化。
教师信仰意识的淡化,可想而知,直接影响到信仰教育的行为。如今,母语教育中信仰教育手段的单一化、过程的简单化、形式的标签化甚至纯粹的空白化等等都决定着“信仰教育行为的软化”,这是信仰教育取得成效的桎梏。
二、母语教育中必须整合信仰的真正内涵。
要改变信仰教育的现状,必须从基础教育着手,除掉在思品、政治课程上适当强化外,还要充分利用母语教育这丰富的课程资源,“和风细雨”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从小具有信仰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针对母语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尤其从信仰教育的实质出发,我们首先必须揭示信仰的真正内涵。简而言之,什么是信仰?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具有怎样的信仰意识?
对于信仰的定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国度、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术流派都会有不同的注解。我国一般词典上的定义是:“信仰,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现代汉语词典》)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①从信仰对象来看,可以是某一特定的人物,可以是一种主张,可以是一个主义,也可以是某个宗教等;②从情感程度上看,是“极度的相信和尊敬”,达到情感程度的制高点;③从行为效果来看,“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成为个人行为的指挥棒。
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它居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地位,与人的知、情、意相联系,并且贯穿于整个意识领域和精神活动之中。
可见,信仰,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支撑和寄托,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其实,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
信仰的真正内涵在母语教育中应更具体化、生活化、母语化、儿童化和可操作性。母语教育要摒弃信仰的狭义概念,宽泛信仰的外延,深化信仰的内涵。就必须:
1.防止信仰的两极化。(1)极端的信仰主义观。有人认为,信仰就是信奉某个主义和某种宗教,我认为这是信仰的狭义概念,在母语教育中就要防止这种极端的信仰主义,否则,会把孩子引入狭隘的人生轨道。(2)泛滥的信仰自由观。也有人认为,信仰自由就是孩子信奉什么,你就要尊重他们的自由,这有利于孩子个性发展,符合人本主义教育观。其实,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忽略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忽视了教育的主导作用,是不负责任的泛滥的信仰自由论,会误人子弟。
2.明晰信仰的多元化。从信仰定义不难看出,大到“主义”“宗教”、小到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微到“意志”“情感”“精神”“英雄人物”等,都是信仰的范畴。每个人都应该有敬畏自然的信仰,尊重他人、反对民族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信仰,追求真理、美、民主和正义的信仰,追求艺术和科学的信仰,追寻幽默处世、宽容待人的信仰,坚守个人独立的信仰。母语教育应充分利用信仰多元化的特点,借助教育的特定功能,潜移默化地给予孩子积极奋进的人生引领,让我们的学生人人都有“完全诗意的信仰”。
3.重视信仰的正塑化。在我们这个时代,信仰是绝对必要的——但必须以健康的怀疑态度、明朗的心灵,适时纯净我们的信仰,于是才能产生新的人道主义,新的文艺复兴,新的从头改造。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孩子信仰的可塑性自然也很强,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儿童信仰的可行性,但同时另一方面又忠告我们,必须给予孩子正确的信仰引导,减少错误、不走弯路,更不能使孩子误入歧途,否则延误孩子的终生。
三、母语教育必须正确引领信仰价值取向。
人的理想和信仰是在幼年及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树立信仰就要从这一时期开始。母语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仰,以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因此,树立信仰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母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是母语教育的灵魂。
1.母语教育必须是建基于信仰的教育。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使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指向上,包括四个方面:1、热爱祖国语文(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3、良好的个性(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培养学生自信、自主和坚韧性等性格品质);4、健全的人格(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生活情趣)。就语文课程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民族精神来说,也至少应该还原为四个指向: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以民为本的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孝亲敬长、厚德载物的精神。显然,我们要确保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让母语教育成为建基于信仰的教育。
从母语教育本身看,它的本质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也就是奠定受教育者未来精彩人生。作为受教育的个体,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必须要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必须要有精神支撑和寄托。而信仰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支撑和寄托,是人生的动力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母语教育要为受教育者奠定精彩人生,就必须是建基于信仰的教育。
2.母语教育者应是信仰教育的践行者。
母语教育是建基于信仰的教育,那么母语教育者必然就是信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的践行者。爱和信仰一样,没有行动就是无效的。要真正在母语教育中践行信仰教育,为学生奠定精彩人生的坚实基础,这是对母语教育者的一种挑战。作为信仰教育忠实践行者的母语教育者,要完成这一挑战,就必须要做到:
(1)向导先行——信仰教育理念的确立。支配教育行为的灵魂是教育理念。长期以来,我国信仰教育的异常——一定历史时期的单一化、极端化,相当长时间的空白化——使教育者没能形成科学正确的信仰教育理念,要么把信仰教育变成极左的政治思想灌输,要么把信仰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我们必须洞悉:居于一切力量之首的,成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要生活下去,就必须有信仰。要真正的实施信仰教育,教育者必须要有正确的信仰教育理念,要明确信仰教育重要的现代意义,要明确信仰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母语教育者还应把信仰教育当作母语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祖国及世界文化。
(2)哲学审视——信仰教育知识的积累。作为教育者,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应该是终生的任务。包罗万象的信仰知识和信仰教育的知识应是教育者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而信仰知识、信仰教育知识又恰是“信仰意识淡薄”的教育者们最为缺乏的,加强学习和积累显然成为母语教育者一项紧迫的任务。
(3)主弦重奏——信仰教育意识的强化。意识是行动的指南,有意识的行为和无意识的行为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的行为,信仰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有信仰教育意识。在母语教育中,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信仰教育质素,有意识地将信仰教育融入母语教学设计之中,有意识地了解孩子初步的或潜意识的信仰意识,还要有意识地积累自身的信仰知识,提高自身的信仰教育能力。
(4)技艺醇化——信仰教育能力的提高。教育能力的提高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信仰教育能力就是一种教育能力,所不同的是它更有针对性,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信仰教育意识,对教材和孩子的洞察力,灵活巧妙的信仰教育方法,掌控孩子信仰意识动态的能力等等。
(5)路径铺设——信仰教育过程的预计。在母语教育中进行信仰教育,应该是学科渗透性,它首先要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在母语教育中,找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法潜移默化的进行信仰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母语教学设计中必须进行信仰教育过程的预设。
3.母语教育实施信仰教育的基本途径。
母语教育中的信仰教育不等同于思品、政治课的信仰教育,它必须是符合母语教育课程特点的、纯学科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画龙点睛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要把它贯穿到母语教育的全程中,必须拓展信仰教育的途径,使母语教育成为信仰教育有效实施的“母体”。
(1)实现教材文本的信仰化编辑——形成信仰单元。
根据教材文本所蕴含的信仰质素,形成有针对性的信仰教学单元,充分利用母语课堂阅读教学阵地,有效实施信仰教育。
①利用文本现有单元,显化信仰主线。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信息按单元编辑,有一些单元就有共同的信仰信息,这些信仰信息甚至就是单元的教学目标与重点。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它有《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奇妙的克隆》课文组成。这三篇课文就有共同的信仰教育元素——崇尚科学、献身科学。再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它有《七律 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课文组成。这三篇课文就有共同的信仰教育元素——一切为了人民的革命信仰。类似这样的单元,在教学设计上,我们要利用单元整体性教学的思路,巧妙地融合这些信仰信息,使信仰教育在母语教学中扎实而巧妙地进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不是为了以任何代价追求幸福而活着,而是为了完成或是效忠于他的信仰而活着。
②二次编辑信仰单元,聚合信仰主题。教材中也有些具有共同信仰信息的课文,分散在各个单元之中,我们可以进行教材的二次编辑,整合信息,形成新的教学单元。比如,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海伦•凯勒》等,这些课文就有共同的信仰教育元素——遇事坚持、百折不挠。他们虽然分布在五年级教材的各个单元,但我们可以把它进行二次编辑,形成新的教学单元,整合他们共同的信仰教育信息,设计到这组课文的整体教学计划之中,在重组整体教学中,得到信仰教育的效果。让学生懂得: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③重组拓展阅读单元,匹配信仰文本。教材文本的拓展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涵盖重要信仰教育信息的文本教材,我们可以重组它的拓展延伸阅读,提升信仰信息,进一步内化学生的信仰意识。比如,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我们可以让学生搜寻(或教师提供)毛泽东其它的革命诗词,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理解了这些诗词的基础上,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革命信仰,让学生深深地懂得:能够使人获得正直的生活的信仰才是本质上有益的信仰,促发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萌芽。
(2)关注文本世界的信仰化生存——利用信仰元素。
关注教材文本的信仰生存,挖掘文本教材的信仰元素,为母语教学中的信仰教育提供翔实而生动的教育素材。
①聚焦行动,关注信仰的显性生存状态。“信仰所给予我们的力量不也正是那坚韧韧性的倔强?我们都相信,我们只要都为它忠贞地活着或死去,我们的大国家自会永远地向前迈进,由一个时代到又一个时代。”母语教材中有较多的显性的信仰信息,也是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目标的设想。比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我们爱您呀,中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从题目上就体现出来了;再如《轮椅上的霍金》,具有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的霍金显然是学生应该信仰的人物,是学生感悟人生价值、引领人生道路的重要信仰资源。同时,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来就有信仰。一个有信仰的人就像一棵会结苹果的树。智慧跟信仰合在一块儿,才会结出最甘甜的生命之果。充分利用这些显性的信仰资源,才能完成母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才能有效地进行信仰教育。
②触摸情愫,挖掘信仰的隐性心理元素。母语教材中还有不少隐性的信仰信息,它是我们在教学中容易忽略的,认真挖掘这些隐性信仰元素,并充分利用,也能对培养学生的信仰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我们在教学《司马迁发愤著〈史记〉》《海伦·凯勒》《小草和大树》等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去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支撑力量。让我们的学生体悟到:理智是我们心灵的左手,信仰是我们心灵的右手。凭借着左右手,我们能达到神圣的境界。
③谨慎审查,扬弃信仰的层性精神资源。母语教材中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信仰资源,都存在着是否合适呈现给学生、如何呈现给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扬弃信仰资源。比如课文《生命的林子》,潜心苦修的玄奘应该是学生信仰的人物,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教育意义。但文中不可回避的佛教问题,也是个信仰问题,如何呈现给学生呢?我们就应该向学生适当地介绍佛教知识,取其精华,析其精神,去其糟粕,这就是个需要扬弃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在对待多元性文本的时候,必须切记:只有信仰才让思想发出火花,只有希望才让未来发出光芒。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
(3)拓展阅读生活的信仰化视域——积蓄信仰能量。
心灵只有凭着信仰的光辉才能认识自己。要积蓄一定量的信仰光辉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那么如何继续信仰能量呢?在这个方面,课外阅读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在孩子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可以关注他们阅读材料中的信仰因素,以此拓展孩子课外阅读生活中的信仰视域,积聚他们内在的信仰能量,为他们未来确立正确的信仰,夯实一定的基础。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忠与义,《水浒传》中英雄气概,《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红楼梦》中的忠情,都是信仰教育难得的素材,母语教师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准确的品析,使他们在作品的阅读中,得到信仰魅力的熏陶,从而奠定他们心灵深处信仰的抉择。
(4)推动写作教学的信仰化表达——孵化信仰心语。
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驼队是永远赶不到它的。信仰自由的权利离开言论自由就毫无疑义。依靠权威建立起来的信仰不是信仰。我们的信仰教育应该尽力与学生的自由表达结合起来。孩子的写作是母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提倡“我手写我心”,即写作是真实内心的表达,美好心愿的流露,这“心”也包含着“信仰的心语”。孩子在课堂阅读时得到信仰的引导,在课外阅读时得到信仰的熏陶,在他们内心已种下信仰的种子,无论是哪一种种子,只要在写作教学时给予它适当的“萌发”条件,在孩子们的习作中,一定会生长出健康的幼苗。
信仰化教育吁求语文教育高度关注作文在充实、改进个体精神生活与健正、挺拔精神躯干方面的重大价值。因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强调作文的价值,强调写作对于学生自己的作用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倡导“为自己写作”的原则,不断地提醒学生更多地去关注自我,多写《我能行吗》、《世界并不孤冷》《我为什么活着》《我的生活意义》这些自主源发性或自传性的作文。在习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大幅度提高表现自己的文章,即表达学生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文章所占的比例。鼓励学生去审查、梳理“属我”生活,抒发、传达本我情怀,释放、升华内源感悟。全力做到作文的题目、内容是从学生的心泉里自然地流淌出来的。采用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这些自我归属性强的作文形式,竭力保证学生的作文写作是个人情思的天然井喷,生命韵律的清新表达。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完全可以只为自己心目中惟一的读者——自己写作。帮助学生放下功利性的外侵式包袱,获得写自己吁求性生活、非让性生命、自由性心灵的权利和意识。把写作的航向时时对准真实的自我这一有意义的遥远的港湾。唤醒语言的自性,全力抵制他者形式与霸权话语的傲慢,疏远理性社会与历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灵状态。从而倡扬一种沉静的内省的人文生存方式,使学生对于自我的内心有更多的眷顾,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欣赏,从而在绿色的沉思中更好的认识自我,树立信仰。
信仰教育是个系统的、庞大的、综合性的、持续性的工程,母语教育无法取代整个信仰教育,但母语教育的课程特点、课程资源还是能为眼前似乎被世人遗忘的信仰教育尽点绵薄之力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要信仰,必须心里要信仰。智慧是做事用的,对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自由是人类的天然权利。只要我们母语教育者坚定,母语教育必须是卷入式的信仰教育这个信仰,我们定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