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让儿童张开灵性的翅膀自由飞翔

让儿童张开灵性的翅膀自由飞翔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丁爱平

儿童是充满灵性的天使,“有星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儿童的灵性是儿童自由天性之下的聪明、灵气、奇思妙想,它是发展儿童创造力过程中的特质。儿童的灵性,犹如荷叶上晶莹的露珠,惹人爱怜。又似一双隐形的翅膀,飞舞着儿童的浪漫、好奇、灵动,令人赞叹。

我和女儿同在一所小学,女儿,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教育现状的真实影像。作为教师妈妈的我则有着更为迫切、认真地审视和思考:课业负担和崇尚自由的儿童灵性之间,开始出现了矛盾。要呵护和发展儿童的灵性,出路在哪里?让我们在镜头回放的光影间细细思量……

镜头回放1: 放学后的追捕

毛毛上一年级了,渐渐地有了一些书面家庭作业。我教高年级,放学时间比她晚。于是,毛毛放学后有四五十分钟的自由时间。我每次到办公室,只见书包不见人。今天不例外,我决定揪她一回。

满校园地找,终于逮着了满脸冒油的毛孩子。“干嘛去的?怎么不写作业?”我十分生气。“我做实验的,”毛毛摊开小手指,各种颜色的湿粉笔头聚在手心, “我想试试红、绿、黄、白、蓝全部合起来是什么颜色?”“都什么时候了?先做作业,再玩。”“啊?做好作业天都黑了,上了一天课,把自由还给我!”女儿的话把我震住了。

这一顿“揪”也没有多大的效果,以后的日子,毛毛躲在办公室里做一些自己发明的游戏,层出不穷。

客观的说,女儿是好学的“课堂小灵通”(老师评价)。但放学后的她彻底是个自由顽童。教育力求使儿童的生活更富有理性的“知识含金量”,儿童又执拗地固守自由自在的天性和随心所欲的生活。女儿的“把自由还给我!”是被压抑着的儿童灵性的呐喊吗?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

回想儿童在入学以前,处在游戏、音乐、幻想的世界中,心灵是自由的、双手是自由的。在小学生活的第一年,学习似乎变成学生活动的单一项目。课堂上,老师最大程度地调动着儿童的学习热情,一天下来,儿童的身心已经疲惫。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形象地描述:“放学后,儿童只要朝那装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书包望上一眼,就感到厌恶。”

看看现实。周边很多小学低年级都有书面家庭作业,不做或比别人少做作业,教师心里便不踏实。我校早已颁布了一二年级不准留书面家庭作业的制度,但是学生们一直在写家庭作业。本学期,在强制执行的高压下情况有所好转,然而有的老师忧心忡忡:孩子们肯定学得不踏实了呀……

许多家长说“做完作业,孩子玩也就玩掉了,不如学点有用的东西。”送孩子学奥数、上作文班、学乐器、练书法,唯恐学得太少。孩子奔走在各式功课的“求学”中,“争分夺秒”、“学无止尽”。

苦心经营的教师和家长并没有得到学生的感恩。我的六年级学生在留言本里说:“让重重的书包和长长的作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比我们还要高大的花朵。”(陶昱)“回首六年生活,我的童年在妈妈‘快点写作业’的催促声中消逝。”(全班一大半学生)“我总是偷着做自己喜欢的事,像贼一样,等我做了老爸,一定给我儿子自由快乐的童年。”(张松)

庞大的“课业部队”禁锢着儿童的生命,严重地影响到儿童身心自由灵动地发展。儿童在教师、家长的周密安排下被动地学习,很多孩子成为解题的“熟练工”,应试的“榨分机”,灵性之光越来越黯淡,想象之泉越来越干涸,造成我国当代“创造力危机”。创造力的生长需要闲暇与自由作为土壤,需要个体高主动高参与的思维经历,需要保护天然的敏感性与直觉力。这里的“闲暇与自由”、“高主动高参与”、“天然的敏感性与直觉力”都来自儿童的生命余裕。

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小时候都有一段顽皮、淘气的童年,如“趴在鸡窝孵小鸡”的爱迪生,“将毒虫子含在嘴里”的达尔文等。这些顽皮的嬉乐,可能就是发明家、科学家最初显露的灵性萌芽。 陶行知 先生在《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一文中说:“我要多玩玩”。

玩,使儿童积蓄灵气。我们呼唤“作业大解放”:教师可以定期安排一些“无作业日”、定制一些“无为作业”,让儿童有心情、有时间去挥发游戏精神,有成为闲云野鹤的机会,有片刻无拘无束的时间,充分地宣泄自己的地域生命、文化生命。我们参与“课间大冲浪”:课间禁止教师抓学生来订正、补做作业,得让孩子踏踏实实地玩好课间游戏,最好作为游戏专家给予内容和形式上的指导。我们鼓励“实践大扫荡”:经常带领孩子们去采集鲜绿制作玩具、江海嬉水、放牧丛林,走进农家……曾经的啬园烧烤、开沙岛垂钓、芦苇荡捉蟹、挖土豆大赛……那份欢畅一直笑在我和孩子们的心里。只有充满嬉乐的生活,才是真正儿童的生活,才是有灵性的生活啊!

当然,我深知残酷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应试压力,也曾有过痛苦地徘徊,但作为教师妈妈最终毅然选择守卫女儿一生中唯一的童年,及时地归还女儿要的“自由”。她也还我更多的惊喜:一串红是甜的,问过传达室爷爷说没毒;把一只死去的小鸟埋葬在后操场柏树底下;老树公公的大树洞肯定是松鼠的家;紫藤是蛇妖变成的吗?……一到家,她也会赶紧写作业,她说:“今天玩够了。”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希望这欢快和烂漫的儿童嬉乐不只在古诗里,更是我们眼前触手可及的正在进行时。千万不要把儿童的思维完全套进作业本的格子里,还给儿童自由的嬉乐权,让儿童“玩”出快乐、“玩”出灵性!

镜头回放2:你也会骂我吗

一年级期末进行写字比赛。毛毛手腕力量弱,字写得不好。在家练字,总也达不到要求,有几次我火冒三丈,把本子拍得啪啪响。比赛前一天我彻夜难眠:万一得了c,拖班级后腿影响班级的奖次怎么办?

第二天直到放学才敢打听消息。老师告诉我:“毛毛拿了b,我好好表扬了她!前天练字,写得又黑又大,被我撕掉了揉成团扔在地上,她飞快地跑过去,捡起来拼命擦,眼泪在打转就是不哭。”我不由得百感交集,真是“落后就要挨批啊”!我问:“毛毛,你拿了b开心吗?”毛毛笑着说:“开心!还有小朋友拿c呢!”“你准备下次拿什么?”“拿b,拿a,万一我拿c,妈妈你也会骂我吗?”什么?骂?难道我已经落入俗流,唯分数、唯等级是瞻?我稳了稳神,对毛毛微笑着说:“只要尽力了就行,你会越写越好的!”

不可否认,比分数、排等级等评价手段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了儿童的明天,我们应完善“发展性评价”,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权利,给每个儿童的灵性以最温暖的欣赏。

我有一个朋友当 全职 太太,她的工作成果是孩子入小学前识字一两百、会计算百以内加减。另一朋友的孩子就读于英才班,学龄13个月,学费10000元。难以置信但绝对真实。教师呢?我曾带女儿听《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惊奇地发现例1和“试一试”一经出示,三年级的女儿即快速解答。原来早就在老师补充的奥数题里做过。

在基础教育阶段,别国的孩子是自己跑,我们的孩子是成年人推着跑甚至是背着跑,这就难怪比别国的孩子跑得快。人家说我们的孩子后劲不足,其实,这不足的后劲是源自畸形的“前劲”。赢在起点不一定赢在终点。更可悲的是也许既输在了终点,也没有赢在起点,畸形的起点。

我们评价孩子,不能盯着当下的“早慧”抑或“迟缓”,应关注儿童灵性的发展进程。只有让儿童自然成长,才能踏上发展儿童灵性的幸福之路。回想当年的写字比赛,在女儿的“你也会骂我吗?”的提问之后,我的心情坦然淡定了许多。即使得了c,又有何防?这是起步,等孩子大一点,手腕力量大了,认真地书写,一定可以越写越好。事实也证明,从一年级时的担心拿C,到现在女儿一手清秀小字,这之间我完全没有逼迫式的强化训练,她却在自然地成长和进步。如果,我们的写字比赛不是过早地甄别出ABC的等级,那么,我们刚入学的孩子就不必一吃完午餐就“握笔从戎”,苦练出中指上凸出来的一个个老茧疙瘩。如果,即使字写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愤怒地揉成纸团扔掉,那么,天真无邪的儿童就不会过早懂得强忍的眼泪颤抖的心。

我是学生们的“老好人”,喜欢给他们一次次的机会,错了、慢了、丑了都能够获得比较体面的“中场休息”。我从不要求女儿一定要做“最好”,喜欢她自导自演的童话剧,赞叹她东摸西弄的小创意。她从不因考不到一百分而难过,不因轮滑远远落后而羞于出发。

由衷地欣赏着孩子们的自然成长!因为儿童灵性的发展需要潜移默化,不是由外力填塞而得,而是由儿童自己体验、感悟生发、自然流露。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进步的,教育者应该消除虚荣的攀比心理、功利的实用思想和完美主义,以一颗平常心等待儿童慢慢长大。法国学者卢梭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每一个儿童都是唯一的精灵。每一段童年的历程都是不可复制的风景。让我

们捍卫儿童自由活动的嬉乐权,玩出灵性;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生命权,赏出灵性。让儿童张开灵性的翅膀,在未来的广阔天地间自由飞翔!发表于2010年《小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