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教育即解放”
[内容提要]
本文基本观点是“教育即解放”。文中通过对目前中小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普遍厌学等现状的列举,剖析了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就业、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无情地传递到中小学生身上,使得基础教育中某些教育行为全然不顾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带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地摧残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接着阐述要改变这些现状,必须做到(一)营造规范和谐的教育大环境:为考试正名,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制;给学生减负,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群体;让教师松绑,造就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二)构建科学愉悦的教学新课堂,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开展“着眼学生发展”的生命教育。(三)积极培育温馨宽容的家庭小天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育即解放”,才能使教育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全面、长久、健康、和谐的发展,才能让孩子绽放生命的精彩。
[关键词] 教育即解放 教育大环境 教学新课堂 家庭小天地
[引子]
(一)几则报道
报道一:2004年10月11日,江苏省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郑某因改月考分数被老师揭穿,无法承受压力而在校园内跳楼自杀。
报道二:2004年11月3日,湖南桃江县马迹塘镇王家村中学初三年级66班学生王凯,因违反班规被罚跑而猝死学校操场。
报道三:《广州日报》报道,在“粤港澳儿童论坛”上,广州市小学生代表之一、11岁的东山区五年级学生吴琼提出了《请给我们自由的天空———关于小学生课余时间调查》提案,在其调查的同龄人中,几乎没有人是周末不用上兴趣班的,而更甚的是有的孩子周末仅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属于自己,以至于孩子们纷纷发出了“真希望每天有48小时”的感叹。吴琼以小学生的独特角度对学生减负问题及儿童权益提出思考与探讨,引起了广泛关注。
报道四:《新闻晨报》报道,84.6%的家长经常或偶尔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不给孩子布置作业的家长只占15.6%,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已经占到学生作业总量的50%……
报道五:据《扬子晚报》2005年5月30日报道,“五一”期间“去心理咨询室做心理调适的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其中,仅厌学一项就高达八成。”5月5日的这篇报道说:“部分学生可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虽想学好,但太过焦虑紧张,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引发厌学情绪;二是学生自己感觉没信心,不想学,从而厌学。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厌学原因是:长期学习带来的心理疲劳。另外,师生关系的生疏以及个人的情感变化都会引起学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报道还说:“另一方面,带着孩子前往就诊的家长绝大多数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似乎并不了解孩子之所以厌学的根本原因,只是一味地给孩子请家教,想以此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对此,周医生建议,家长应多和学生沟通,明确孩子厌学原因后,再对症下药。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中科院社会心理研究所林春教授认为:“目前,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导致产生越来越多的学生暴力,并且,年龄普遍趋小。”
……
(二)分析评述
这是几则令人痛心和深思的报道,尽管它仅仅是当今教育活动中极个别的极端的现象,但它折射着我们整个教育工作,它让我们在痛心疾首后不得不正视现实中面临的教育种种问题,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功能,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关注我们第一线教师的教育行为,关注我们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实简而言之,整个教育工作只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到底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各种版本的教育理论著作都对教育的定义作了权威的、全面的、详尽的阐述。在这儿没有任何必要也无法再给教育重新下一个定义,但在此我又不得不阐明一个被大家公认的,但似乎又被漠视的问题——教育最本质的内涵就是“解放”。
我国古代有不少关于教育的阐述,如“修道之谓教”(《中庸》),“以善先者谓之教”(《荀子》),“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西方教育家们也有不少观点,如“教育对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的一种促进”(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人的经验的改造”(杜威)等。①其实不管是哪一种阐述,所说的教育的本质是同一个意思,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解放儿童潜能的活动,使儿童在解放潜能的过程中,得到思想、心理、智力、身体、能力等诸方面和谐、充分、全面、健康的发展。
而令我们不安的是,当今教育在解放儿童潜能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然不顾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带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以升学作为直接目标,把学生作为考试的机器,采用高强度的题海战术,想以此“解放”学生最大的潜能,赢得“应试大战”的胜利。显然,这种教育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亵渎了教育的功能,它虽然得到部分家长乃至社会无奈地接受,却牺牲着一代孩子丰富多彩的童趣生活,甚至以牺牲着一代人的身心健康作为惨痛代价的,它不仅不是真正的“解放”儿童的最大潜能,而是把儿童推向一个无法自越的深渊,使教育背道而驰!
肖川博士说得好:“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②如果教育使人失去了“自由”,得不到“解放”,甚至于失去了生命,那教育的行为完全超越了一个“度”,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这种“教育”我们就不应该称其为教育,至少不能把它视作科学的规范的教育。
因此,当今我们面对着教育的现状,必须大声得疾呼:教育首先就是解放!
要改变当今教育的某些不良的现状,真正落实教育就是解放,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营造规范和谐的教育大环境。
1、为考试正名,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制。
多少年前就有这么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非常生动而又形象地表明了考试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句话的“诞生”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了,但它似乎并没有退出时代的舞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就业竞争近似残酷的当今,竞争的“接力棒”已经传向了学校,传过了大学,传经了中学,传进了小学。于是,作为看似最为“公正”的考试变成了最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竞争依据,考试便成了学校生活的极其重要的“主旋律”。
那么,考试真的应当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吗?显然不能,而且决不能!
什么是考试?考试是通过书面或口头提问的方式等方式考查知识和技能,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手段。“考试可采取笔试、口试和实践考等多种形式。……考试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可靠性是指能反映学生较为稳定的学习水平。有时学生的成绩往往会受到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情绪紧张、身体不适等。凡是成绩受到这些偶然误差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越小,它的可靠性越大。……”
而如今的考试,无论是学校的平时考试,还是选拔性的初考、中考、高考均采用着考试的最狭义的概念——闭卷考试,忽略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分、口试以及技能方面实验、操作、设计、制作等能力的考查,同时,以一次考试作为认定学生学业优异的唯一依据,失去了考试的可靠性、公平性,使学生对考试产生了极不正常的恐惧心理,对考试结果产生了极高的期望值,使学生的考试心理产生了扭曲。同时,作为指挥棒的考试,使得学校为考试而教学,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于是,学校、老师押题、猜题、突击应考、题海战术,招招使出,为了增强学生考试经验,掌握学生动态,周考、月考、季考、抽考、学期考,让学生负担沉重,应接不暇,身心怎能健康发展?这样的考试使得一代学生有一代学生的考试烙印,相当一部分学生素质单一,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这样的学生如何加入日新月异且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怎能不产生心理问题呢?这种考试显然有违考试的初衷,显然失去了考试作为科学、公正地评定学生学业的本质特性。
真正的考试应该是科学地、综合地、有效地、可靠地对学生学业的评定,它应该是包括学生平时综合学业的评定、知识能力的考查(闭卷和开卷考试)、基本技能的考查(实验、操作、设计、制作等能力的考查)、仪表谈吐的面试等,这样既能促使学校、老师在日常教育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与培养,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又能使学生平时重视学习与积累,在学业评定时也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取得相对公正、合理的学业成绩,有效地减轻学生考试心理负担和平时学习的身心负担。
2、给学生减负,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群体。
2000年1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近年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生负担过重现象至今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止,有的地方甚至还相当严重,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 2000年1月7日 ,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发表了题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专题电视讲话,其中特别提到:“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使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违背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是一种狭隘教育观念的反映。这种忽视全体学生、全民族和全社会长远的根本利益的行为如不根本改变,势必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影响我国亿万劳动者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可见,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就非常清楚,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与关注。然而,五年多时间过去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并没有彻底的解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时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据笔者调查,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严重不足,这已是许多家长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接受的习以为常的现象了。许多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外加早晚自习;双休日、节日、寒暑假上课、补课;部分家长又为孩子安排了各种课外补习;学校按照考试成绩排列学生名次,这些都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不少学生体质下降、患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疾病。
其实所有的教育行政领导、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都清楚的认识到,如今学生课业负担太重,但在当前的升学、就业的现状和竞争机制下,为了本地区、本学校、教师个人以及家长、学生的所谓的“功利”,只能层层加压,最终所有的负担如同压宝一样都压到了学生的身上,以不屑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获取各自的“功利”,尽管所有人都会说“无奈”,但可悲的是,有多少人在为改变如此现状不遗余力的努力呢?可能不多!有多少人愿意暂时牺牲眼前的所谓的“功利”,来带头竭尽全力改变现状呢?可能也不多!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如今学生的综合素质、身心状况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我们应该从升学、就业等竞争机制上,从教育行政领导、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等所有人的教育理念上,从学校、家长的教育行为上,彻底地减轻学生课业过重负担,培养一代身心健康的学生。
3、让教师松绑,造就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现行的考试、升学制度,使教师处于相当尴尬的地位,一方面,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多重,教师的教学负担就有多重;学生考试的压力有多大,教师的考试压力就有多大;学生的身心有多疲惫,教师的身心就有多疲惫......因为现在评价教师的业务水平,往往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正因为如此,在强大的压力和激烈的竞争下,教师在教学上便无奈地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些方法中,有科学的,也有不科学的;有得人心的,也有不得人心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于是,另一方面,教师便身负骂名,因为他们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施暴者”,他们是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直接“制造者”,他们是学生身心不健康的直接“摧残者”......这些过高的要求了教师任劳任怨,这么辛苦的“劳”,这么深重的“怨”,压得有些教师喘不过气来,身子垮了,甚至心灵扭曲了,顾不上业务充电了,顾不上方法创新了,甚至于顾不上职业道德了......于是,教育教学在惯性下、循规蹈矩地恶性循环着,直到师生身心极度疲惫,教育出现种种令人担忧的问题时,才使人们惊醒,才去“修补”,那时,已经误了一代人。
教师得不到真正的“解放”,学生就得不到真正“解放”;反之,学生得不到真正的“解放”,教师也无法得到真正的“解放”,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使学生得到“解放”,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必须要在改革考试升学制度和改革教师工作的评价体制上,给教师“松绑”,使教师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然后在业务上,对教师有效的培训,在师德上,对教师积极的引导,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构建科学愉悦的教学新课堂。
1、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力。”③《纲要》中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问题,与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儿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一脉相承。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阐述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儿童六大解放”的理论,即“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耳朵、嘴巴、时间、空间”④,其实就是说,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必须要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即“解放”学生。
在国家新的课程标准与陶行知先生的“儿童六大解放”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下,2002年7月~2005年7月我主持了一个江苏省陶研会课题“儿童六大解放与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其中语文学科的一个支课题是“‘放羊式’作文教学研究”。在这个课题研究中,我针对小学高年级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体系的规定,教师教学观念的差异,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时间的限制,考试的导向等等原因,使得作文教学依然沿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运作(教师根据作文教学计划,分次统一命题或统一确定作文范围,学生同步作文),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作文安排,常常要在比较紧张的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束缚了学生拓展素材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的前提下,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等等教学缺陷,提出“是否可以创立一种让学生有感就发,有素材便写,自主选择作文方式,畅所欲言的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呢?”于是,我便从牧羊人放羊中得到启发:羊群中每只羊的饥饱程度不同,草料种类的喜厌不一,食量大小不等,食草方式各异,而牧羊人把它们赶到草地上,让它们自选草料,自控食量,最终达到每只羊都吃饱的目的。学生作文是否也能这样,让学生处在生活的自然状态中,教师每学期(或学年)制定作文教学计划,确定学期(或学年)的作文训练总量、题材及范围分布、训练目标等,让学生根据自身材料掌握情况,采用自己适合的积累素材、选材、构思、打草稿方式,在作文教学计划范围内,自行调整作文训练篇目安排的顺序,避免材料的时间差而造成的材料短缺;学生可根据作文教学计划,对目前无材料的作文,有意识地作好材料积累,做到有备而作,内容就会具体、真实。同时鼓励有一定作文基础,对作文感兴趣的学生,指导他们巧抓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超计划完成作文。
研究证明,这种作文方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拓展了学生收集作文素材的渠道,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学生传统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合作新型学习方式,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我的“放羊式”作文教学模式还有待于完善,但在我们各科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构建科学、愉悦的教学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2、开展“着眼学生发展”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我国大陆现行课程设置中是被遗忘的,在相关学科中尽管有部分渗透,但也是蜻蜓点水,既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常常在教学中被忽视,难道生命教育课程在我国教育中没有开设的必要?其实恰恰相反,不用说成人,就在我国学生中漠视自己生命,不尊重他人生命的人大有人在。
上文报道(一)中的郑某同学,除掉压力过大是他自杀的诱因之外,对生命的价值认识不清,对失去生命严重后果的无知,对父母孕育他的生命、培养他成长不易的认识不足,均是产生这一悲剧的原因。假使他接受过生命的教育,他就会明白父母赋予他生命、哺育他生长的不易,他也会明白失去唯一生命就意味着什么。报道(二)中的王凯同学的悲剧,如果体罚他的老师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命,肯定不会产生这一悲剧,如果王凯的同学们有生命的意识,帮他抗争,呵护他的生命,悲剧也许也不会发生。然而,现在这些都只能假设,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生命教育!他们没有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着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20世纪末,我国台湾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台湾中小学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对于尚未实施生命教育的大陆来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台湾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生命的旋律;二是温馨你我他。在“生命的旋律”这个单元的教学中,由教师首先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具体包括“生命的跃动”、“生命的喜悦”、“生命的挑战”、“科技与生命”、“生命的尊严”等内容。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及各种课外活动来完成。在“温馨你我他”的教学单元中,则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完成,学校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去参观、访问。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对残疾人的关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⑤
我们只有用生命教育来充实我们科学、愉悦的新课堂,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我们的教育中得到真正意义的身心解放,才能让他们生命的花瓣开得更长久、更鲜艳!
三、培育温馨宽容的家庭小天地。
家庭教育是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它是亲情教育不可替代的方式。当孩子顶着巨大的学业压力的时候,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当孩子需要倾诉的时候,当孩子需要发泄的时候,他多么需要一个温馨宽容的家庭小天地;当孩子暂时“迷途”需要指点的时候,当孩子暂时的疑惑需要解答的时候,他同样需要一个温馨宽容的家庭小天地。在这个家庭的小天地中,我们的家长要多一点关心,少一点放任;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要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惩治。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家庭是幸福的港湾,让他暂时地忘却烦恼、忧虑、压力,得到身心的调养和休憩,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以“解放孩子”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理念,站在孩子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实践我们的教育功能,让孩子在我们的精心呵护的教育下,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让孩子的生命绽放出令我们欣慰和幸福的精彩。
参考文献:
①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辑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18页
②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1版,第28页
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4页
④汤翠英主笔的《陶行知教育思想讲稿》,1990年3月(省陶研会内部研究资料)
⑤参见王学风(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新浪网络文章《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