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孩子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孩子一个个低着头,没人举手发言,可改变一下:“今天我们 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个个发言,大家要做好发言的准备哦。”这样就避免了教室内冷冷清清的场面。
2、当孩子发言时声音较小,老师多一点鼓励性的话语,如:声音再响一点就好了,再来一次试试看,不错,有进步等。
3、当学生无法应答时,老师可把交互性的教学情境设置成梯度发问式的,即把本来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成几个梯度目标,有层次地进行发问与引导,帮助学生消解畏难心理。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当提出“爱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孩子一下子回答不出的时候,可先问问孩子:“泥土代表什么?”当孩子回答出代表祖国时,再进一步引导:“肖邦要离开波兰去巴黎了,他的老师爱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呢?”孩子对这个问题就容易理解了。《姥姥的剪纸》一文,提问:“为什么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孩子是一下子答不出来的,根据这个问题,我又设计了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孩子:“这里的心境指什么?”(孩子能理解为心情,是“我”对姥姥和家乡的思念之情)“梦境指什么?”(梦境指梦中总不时映现出家乡的窗花、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以及和姥姥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两个小问题的解答,对整个问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4、当孩子能主动举手发言时,及时表扬,肯定孩子的积极行为,对其他孩子也是一种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