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曹季峰的课堂诊断

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诊断”报告书

学校:通州区实验小学 学科:语文 报告人:曹季峰

研究周期:2011年10月20日——2012年 1月 10 日

项目

内 容

检查意见

课堂上,气氛沉闷,举手发言的寥寥无几,即使有人发言,声音很小,别人也听不太清。

1、进入高年级,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害羞了,怕回答错了,让老师批评,同学笑话;

2、孩子怕表现自我,不够自信;

3、教师处理这种情况方法欠妥。

1、多鼓励,少批评,不要让孩子有思想负担,怕答错问题;

2、发言面要广,多给内向孩子机会,增强孩子自信心;

3、问题设计的难度要梯度化,给不同的孩子机会发言,让他(她)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当孩子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孩子一个个低着头,没人举手发言,可改变一下:“今天我们 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个个发言,大家要做好发言的准备哦。”这样就避免了教室内冷冷清清的场面。

2、当孩子发言时声音较小,老师多一点鼓励性的话语,如:声音再响一点就好了,再来一次试试看,不错,有进步等。

3、当学生无法应答时,老师可把交互性的教学情境设置成梯度发问式的,即把本来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成几个梯度目标,有层次地进行发问与引导,帮助学生消解畏难心理。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当提出“爱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孩子一下子回答不出的时候,可先问问孩子:“泥土代表什么?”当孩子回答出代表祖国时,再进一步引导:“肖邦要离开波兰去巴黎了,他的老师爱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呢?”孩子对这个问题就容易理解了。《姥姥的剪纸》一文,提问:“为什么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孩子是一下子答不出来的,根据这个问题,我又设计了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孩子:“这里的心境指什么?”(孩子能理解为心情,是“我”对姥姥和家乡的思念之情)“梦境指什么?”(梦境指梦中总不时映现出家乡的窗花、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以及和姥姥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两个小问题的解答,对整个问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4、当孩子能主动举手发言时,及时表扬,肯定孩子的积极行为,对其他孩子也是一种鼓励。

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以及提问的因人而异等措施的实施,给予孩子极大的自信心,渐渐地,孩子们没那么怕回答问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有的孩子回答问题时仍声音较低。

1、鼓励孩子,给予自信。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必须真诚、热忱,但绝不需要夸张的语言和动作。亲切温和的话语,温柔而鼓励的目光,会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支持。

鼓励就像雨露,常经雨露的会花开的更艳;鼓励是帆,有帆的船儿能乘风破浪;我想我会在教学中不断总结鼓励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与方法,不断改进鼓励的方式、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在鼓励中燃起希望之光。

2、梯度发问,让畏难心理逐步消解。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去回答,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消除孩子害怕回答问题的心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让孩子自信起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科老师与家长一起共同努力,多给孩子机会,多鼓励,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在自信中放飞自我,让孩子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