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有这样两个片段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话题引起我的反思:
【片段1】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花红柳绿,你们想出去游玩吗?
生:想!
师:春游对大家来说,肯定是件高兴的事!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中,春游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呢?
生:开心的。
生:高兴的。
生:快乐的。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一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只拣儿童多处行)
【反思】教师牵动学生来学,学生不用思考,只要回答表层的浅显的问题,只停留在活跃课堂氛围,起纯粹地引题的作用。况且,这样的导入最多只适合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被动。如此无效的开场,不要也罢!
【片段2】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1-4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冰心奶奶来到了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看到了许多孩子。
生:那些小孩子很快乐,很有活力。
生:冰心奶奶很喜欢孩子。
师:是呀,冰心奶奶禁不住孩子的诱惑,使原本路过颐和园的她也迎着儿童的涌
流,挤了进去。在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看到了充满活力的儿童;那么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她又看到了什么?
【反思】教师预设的问题不得法,学生就“天马行空”,“打擦边球”,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没有突出本课时乃至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没有体现可持续学习,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浅显的语言文字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