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凌晓峰课堂诊断1

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诊断”报告书

学校: 通州区实验小学 学科: 小学语文 报告人:凌晓枫

研究周期:2012年92月——20121年6月

项目

内 容

检查意见

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有这样两个片段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话题引起我的反思:

【片段1】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花红柳绿,你们想出去游玩吗?

生:想!

师:春游对大家来说,肯定是件高兴的事!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中,春游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呢?

生:开心的。

生:高兴的。

生:快乐的。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一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只拣儿童多处行)

【反思】教师牵动学生来学,学生不用思考,只要回答表层的浅显的问题,只停留在活跃课堂氛围,起纯粹地引题的作用。况且,这样的导入最多只适合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被动。如此无效的开场,不要也罢!

【片段2】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1-4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冰心奶奶来到了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看到了许多孩子。

生:那些小孩子很快乐,很有活力。

生:冰心奶奶很喜欢孩子。

师:是呀,冰心奶奶禁不住孩子的诱惑,使原本路过颐和园的她也迎着儿童的涌

流,挤了进去。在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看到了充满活力的儿童;那么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她又看到了什么?

【反思】教师预设的问题不得法,学生就“天马行空”,“打擦边球”,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没有突出本课时乃至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没有体现可持续学习,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浅显的语言文字表面。

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预设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

之所以出现如此平面的课堂教学,我分析出三点原因:

一是备课时缺乏必要的预设。当下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备课时除了对照课标,研读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外,应仔细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猜想不同学生面对某个情景可能出现的不同反应,尽可能做到对课堂演变心中有数。惟有这样才能减少课堂中“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而措手不及的尴尬。

二是课堂缺乏相对民主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虽然本教学环节中我也让学生进行讨论,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民主的氛围,讨论没有展开,学生更多的处于观望之中,个别学生虽作了发言,这些回答都是在我预设的答案之中,没有达到一种充分的有效的生成。

三是课堂缺乏正确的引导。首先是我提出问题没有价值。其次,发现问题没有价值后,我没有合理应对,导致了课堂中的一问一答,无效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