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课堂诊断报告书1

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诊断”报告书

学校: 通州区实验小学 学科:小学数学 报告人:李红霞

研究周期:2011年10月22日——

项目

内 容

检查意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发现式学习方式,课堂讨论是教师实现这种教学方式常用的手段。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知识点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一种形式。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时讨论延误了教学时间,却起不到促进理解的作用;有时还不能让所有的孩子参与,起不到互相补足的作用;有时课堂组织不力,影响了课堂秩序……

如何在课堂上正确地使用讨论,让孩子们在讨论中发挥自主性?如何让讨论真正的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1、 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不够,没有适时的使用。

2、 对教材研究不深,没有对症下药。

3、 讨论小组的组织不严,没有一定的组织要求。

4、 讨论的时间安排不严密。

1、 讨论要用在“刀口上”。过于简单的不必使用,教学重点、难点才要用讨论。

2、 教学前,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已知”,寻找“已知”和“未知”的连接点。

3、 制定讨论小组的组织规范,确定组长和讨论纪律。在分配任务时,每个成员要有明确的讨论内容。

4、 要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决定讨论的时间。

总之,讨论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盲目滥用,更不能搭花架子,而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知识储备,认真实施讨论环节: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内容并提出具体要求,有时要提早让学生搜集准备资料。要安排每个小组的监督人员和组织人员,确保讨论有效进行。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同时教师应深入小组倾听,参与讨论,了解学生信息,给以指导。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注:此报告书各项目内容由报告人(教师)填写,检查意见由学教学管理部门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