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要真正有效实施,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讨论小组的建立。
小组成员的组成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结果,所以,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是适合数学教学,有助于各类学生学习以达到最佳效果的最优组合。
首先,给学生选择权利,让他们凭自我需要选择志趣相投的合作学习伙伴,一般为2-6人一组。在这样的组合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兴趣爱好一致,可以使他们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无所拘束,畅所欲言,学习效果一般较好。但是,由于学生的主观意识强,选择能力有限,所以教师一般还应在学生自主建立的小组基础上加以适当调整,可以避免小组成员水平相当、观点过分一致无法形成争论局面的现象。反之,彼此间距离过大,互相难以理解,沟通也会受到阻碍。所以,小组成员的组成必须在“认知距离”上保持一个适当的尺寸,应尽量包括一些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如在四人学习小组中,我一般配置2名能力较强、2名能力较弱的的学生。同时还要考虑到成员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的有机搭配,这样使他们通过交流,互相帮助、互相补充,确保每个学生取得进步。得进步。
2、合理的成员分工。
小组讨论中,教师应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小组成员都应有自己相应的学习任务,机会均等而不分“主角”、“配角”、“演员”、“观众”。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给每个四人学习小组成员编号,操作时,让1号称出 1千克 大米,2号称出 1千克 苹果,3号称出 1千克 鸡蛋,4号称出 1千克 桔子。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分工,并都进行了实际操作,感受到 1千克 到底有多重。
3、教师作用的发挥。
在学生整个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注意学生们的讨论与进展情况,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启发者;当他们迷路时,教师是引导者;当他们取得成功时,教师是欣赏者、激励者;当学生间产生争论时,教师又是调解者。在学生间的意见产生矛盾或遇到困难不得解决时,切不能草草收兵或急以告诉结果。教师应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于讨论,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让他们的不同潜能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挥。
4、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各学习小组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各组推荐代表或教师随机指定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或讨论结果。我要求学生做到既说明思维结果,又展示思维过程,注意自如的、有条理的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其他小组代表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和善于控制情绪。对于组间存在不同意见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组际交流,形成思维撞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获得新知,发现规律。最后还值得强调的是,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即就、自然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良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