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课堂诊断”报告书3

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诊断”报告书

学校: 通州区实验小学 学科: 小学数学 报告人:李红霞

研究周期: 2011年9月15日 —— 2011年12月28日

项目

内 容

检查意见

关于《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片段:

出示教材中出现的两幅图(一张是在教室的后面拍摄的,一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看到了些什么?

同桌讨论,比比谁观察细致。

生:第一幅图,我看到了抽屉的口。第二幅图我看到了抽屉的背面。

生:第一幅图,我看到了国旗,讲台。第二幅图我看到了后面的图书角。

生:……

师:所以第一幅图是在教室的——拍摄的?

生:后面。

师:第二幅图是在教室的——拍摄的?

生:前面。

师:所以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观察到的场景也不同。

进入后一个环节。

本片段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通过观察者站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看到的物体不同来感悟“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观察到的场景也不同”的这一规律。但是,教材是通过思考“拍摄者是站在教室的哪个位置拍摄的”这个问题来带着学生感悟。

由于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讨论的学习方式,意在让孩子全员参与,思维碰撞,有所发现。

但是我为了引导学生观察,用“你看到了些什么?”为探讨的话题,让学生的目光过分关注到看到的东西,而“拍摄者是站在教室的哪个位置拍摄的”一笔带过,没有展开讨论,导致学生在随后的练习中考到“拍摄者是站在教室的哪个位置拍摄的”时,一部分不认真审题学生应然地把看到的位置写了下来。而事实上,拍摄者的位置和看到恰恰相反。

对此,经过认真分析,我意识到自己要吃透教材的意思,不能只强调看到的场景,而应该强调观察者的位置以及观察的场景和观察者的关系。

在此进行讨论确属必要,但是讨论的关注点应该是:通过观察教室的场景得出看到的位置和拍摄者所站的位置相反这一结论。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每一次让学生讨论前都认真地读透教材,在教学的重点处、在学生的愤诽处、在教学难点处,确保讨论恰到好处,确保讨论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本单元虽然是小单元,只有两课时,但是要真正掌握很难,在练习中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尤其是观察者教室内的位置的确定方法和观察者在拍摄人物、动物时的观察位置的确定方法又是迥然不同的。对此,我把这样的两种类型图例同时呈现,先讨论:“我在哪儿拍摄,拍到了什么”?再讨论:这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之间现场模拟拍摄,比较,体验,感悟,最后顺其自然的得出了结论。

由于摸清了教材的意图,找准了学生的愤诽点,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讨论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使用。数学作为一门启迪学生智慧的科目运用讨论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避免了课堂被教师和优等生主宰的现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研究中,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的民主性、开放性。3、调动了多数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教学效果。

讨论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盲目滥用,更不能搭花架子,而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知识储备,认真实施讨论环节: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内容并提出具体要求,有时要提早让学生搜集准备资料。要安排每个小组的监督人员和组织人员,确保讨论有效进行。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同时教师应深入小组倾听,参与讨论,了解学生信息,给以指导。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要真正有效实施,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讨论小组的建立。

小组成员的组成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结果,所以,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是适合数学教学,有助于各类学生学习以达到最佳效果的最优组合。

首先,给学生选择权利,让他们凭自我需要选择志趣相投的合作学习伙伴,一般为2-6人一组。在这样的组合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兴趣爱好一致,可以使他们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无所拘束,畅所欲言,学习效果一般较好。但是,由于学生的主观意识强,选择能力有限,所以教师一般还应在学生自主建立的小组基础上加以适当调整,可以避免小组成员水平相当、观点过分一致无法形成争论局面的现象。反之,彼此间距离过大,互相难以理解,沟通也会受到阻碍。所以,小组成员的组成必须在“认知距离”上保持一个适当的尺寸,应尽量包括一些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如在四人学习小组中,我一般配置2名能力较强、2名能力较弱的的学生。同时还要考虑到成员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的有机搭配,这样使他们通过交流,互相帮助、互相补充,确保每个学生取得进步。得进步。

2、合理的成员分工。

小组讨论中,教师应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小组成员都应有自己相应的学习任务,机会均等而不分“主角”、“配角”、“演员”、“观众”。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给每个四人学习小组成员编号,操作时,让1号称出 1千克 大米,2号称出 1千克 苹果,3号称出 1千克 鸡蛋,4号称出 1千克 桔子。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分工,并都进行了实际操作,感受到 1千克 到底有多重。

3、教师作用的发挥。

在学生整个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注意学生们的讨论与进展情况,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启发者;当他们迷路时,教师是引导者;当他们取得成功时,教师是欣赏者、激励者;当学生间产生争论时,教师又是调解者。在学生间的意见产生矛盾或遇到困难不得解决时,切不能草草收兵或急以告诉结果。教师应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于讨论,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让他们的不同潜能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挥。

4、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各学习小组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各组推荐代表或教师随机指定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或讨论结果。我要求学生做到既说明思维结果,又展示思维过程,注意自如的、有条理的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其他小组代表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和善于控制情绪。对于组间存在不同意见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组际交流,形成思维撞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获得新知,发现规律。最后还值得强调的是,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即就、自然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良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