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课堂诊断3

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生教师“课堂诊断”报告书

学校:通州区实验小学 学科:数学 报告人:高艳

研究周期:20111020日---------- 2011年12月28日

内容

检查意见

关于三年级《观察物体》教学片段

师:一个长方体,从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教室把长方体教具放在讲台上请学生观察,学生在各自的座位摇头晃脑地看)

生1:3个面

生2:2个面

生3:4个面

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应该是3个面……

1、 老师在教学时只能达到知识目标这一维度,为了所谓的课堂效率,他甚至剥夺了孩子自由观察、真实表达、调整感悟的机会,在个别同学的观察甚至是自己一相情愿的讲解中直接“告诉”孩子——从一个角度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学生也只需发挥记忆,背住这个结论。他们选择了“应试”这个视角,学生也就只能看到这个层面。

2、观察物体是一种怎样广博得智慧,它可以引领着我们在那看似不同但本质相同的事物中寻找到思维的方式。如果我们耐着性子,再多几句无痕的暗示,多几分耐性的等待,孩子们顿悟出的也许不再是如何观察这个物体的问题。

首先,让这个摄像头360度地旋转,去关注不同层面的孩子。一个长方体只有6个面,站在一个视角姑且不能全部看到,我们一个班级又有多少个面呢?那就然我们蹲下来、侧过来、踮起脚,在各种变换的姿势里去扑捉每一层面孩子的需求,去倾听每一个个性化的声音,不管那是精妙的还是古怪的,甚至是肤浅到不值一提的,都让我们去发现、等待。

其次,在组织教学时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视角,扮演学生的角色。成人的眼光与思维方式跟儿童有着天壤之别。这也是为什么家长更相信老师的教学方法,更钦佩老师的教学艺术。因为我们更懂得儿童的心思。多些触及本质的提问,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寻找到症结所在。

一、转换视角——实现从“一面”到“多面”

首先,让这个摄像头360度地旋转,去关注不同层面的孩子。一个长方体只有6个面,站在一个视角姑且不能全部看到,我们一个班级又有多少个面呢?

那就然我们蹲下来、侧过来、踮起脚,在各种变换的姿势里去扑捉每一层面孩子的需求,去倾听每一个个性化的声音,不管那是精妙的还是古怪的,甚至是肤浅到不值一提的,都让我们去发现、等待。

其次,在组织教学时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视角,扮演学生的角色。成人的眼光与思维方式跟儿童有着天壤之别。这也是为什么家长更相信老师的教学方法,更钦佩老师的教学艺术。因为我们更懂得儿童的心思。

二、定格视角——实现从“平面”到“立体”

不停变动的视角亦是在为捕捉之后的定格做着准备。许多的平面堆积在二空间会显得凌乱而又重复,我们要利用适时的定格,放大,把这些面整合成“体”,去寻找散乱背后的凝练。例如,六年级“可能性”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练习:“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球个4个,怎样装才能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问题抛,反应热烈,方法层出不穷。如果我们的课堂仅停留在扑捉每一种方法上,那无疑是一种缺憾。马上定格,放大——“如果放一个红球,只要满足什么条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一定是三分之一?放2个红球呢?3个红球呢?”这一次定格,把孩子的思维一下引上了另一个维度,把可能性与分数应用题、按比例分配等知识融会贯通,把一个个面找到了支撑,里了起来,构成了数学思维的立体新框架。这样的立,是一次次引领学生思维飞跃的过程,深刻而又深远。

叶澜 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景,就让我们做一泓清水,在转动中变换视角,欣赏山的风景,润泽山的灵秀,传递山的神韵,追寻教育途中的山水美景!只要教师多一点思考,准备充分,用智慧定能成就更为成功的课堂!

教学有几重境界,每个老师照顾的层面不同,达到的境界也不同。我们要让孩子达到顿悟的境界,让学生从观察这个物体悟出观察其他物体方法,想出很多种可能性。那是对学生更高、更深得关照。

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循着它,我们可以梳理出孩子真正应该经历的三重境界:第一层境界:初始(花——面):探究初,允许孩子经历只观察到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的过程,此时的成人不必焦虑为什么满园芬芳你却只见几朵;轻轻地一个暗示,领着孩子开始移步。这“一静到一动”的变化,孩子会看到2个面、3个面。换来那种惊喜,怎不“刻骨铭心”?

第二层境界:感悟(世界——整体):继续探寻,一圈下来,孩子由衷地感叹:原来这才是整个物体的全貌。从而把面和体间架起了桥梁。

第三层境界:回归(一花一世界——一面知全局):当孩子再回到初始的那个视角,放慢脚步,给他一个顿悟的时空。此时他的眼里还是只有那朵花,那个面、那个物体,可是顿悟之后他的脑海里却充斥着整个芬芳的世界,再看这一个面,心中感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所有物体的观察智慧。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