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换视角——实现从“一面”到“多面”
首先,让这个摄像头360度地旋转,去关注不同层面的孩子。一个长方体只有6个面,站在一个视角姑且不能全部看到,我们一个班级又有多少个面呢?
那就然我们蹲下来、侧过来、踮起脚,在各种变换的姿势里去扑捉每一层面孩子的需求,去倾听每一个个性化的声音,不管那是精妙的还是古怪的,甚至是肤浅到不值一提的,都让我们去发现、等待。
其次,在组织教学时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视角,扮演学生的角色。成人的眼光与思维方式跟儿童有着天壤之别。这也是为什么家长更相信老师的教学方法,更钦佩老师的教学艺术。因为我们更懂得儿童的心思。
二、定格视角——实现从“平面”到“立体”
不停变动的视角亦是在为捕捉之后的定格做着准备。许多的平面堆积在二空间会显得凌乱而又重复,我们要利用适时的定格,放大,把这些面整合成“体”,去寻找散乱背后的凝练。例如,六年级“可能性”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练习:“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球个4个,怎样装才能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问题抛,反应热烈,方法层出不穷。如果我们的课堂仅停留在扑捉每一种方法上,那无疑是一种缺憾。马上定格,放大——“如果放一个红球,只要满足什么条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一定是三分之一?放2个红球呢?3个红球呢?”这一次定格,把孩子的思维一下引上了另一个维度,把可能性与分数应用题、按比例分配等知识融会贯通,把一个个面找到了支撑,里了起来,构成了数学思维的立体新框架。这样的立,是一次次引领学生思维飞跃的过程,深刻而又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