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巧用电子白板,变“少”为“多”。
在数学课堂上,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如果不板书,则往往会词不达意或者因为遗忘影响教学效果。利用白板容量大、易显示的功能,就能把预先存储的信息瞬间展示出来,节约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时间。
例如教学《农村新貌》,先用插入图片的功能,将课本插图作为教学挂图,再引导学生分别观察提问。开放性的题目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有新的问题提出,如玩具厂这部分学生就提出了如下问题“一共生产了多少个玩具?”“下午比上午少生产多少个?”“上午生产的玩具是上午的多少倍?”“上午生产的玩具能装几箱?”……如果把这些问题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将花费大量时间,有了白板,用感应笔轻轻一点,就全部显示出来了,而且还可以利用即时书写功能把新问题补充上去。这样,不仅有利于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创新能力,还能让学生当场解决所有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 化用电子白板,变“死”为“活”。
传统教学,课堂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材料,书本的习题式巩固,形式单一,内容局限,很难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交互性、操作性、多样性”等特点,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这样的练习变死为活,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深受学生喜爱。
例如教学《年、月、日》中,我利用白板的容器功能,设计了小游戏《小狗搬家》。游戏是这样的:画面上一共有六只小狗,分别标着六个年份(1999、1997、2004、2100、2012、1996)下面有代表平年、闰年的两个家。请学生判断出属于哪一类。操作效果是:当学生把2100拖动到“闰年”的房子里时,小狗就会自动弹回原位,而如果是拖动到“平年”的房子里,小狗就会停留目标地,并响起欢快的音乐。这样的练习形式,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卡通的形象、直观的操作,让他们爱不释手,积极主动完成了练习,巩固了新知。
三、 转用电子白板,变“听”为“探”。
多媒体课件,一般只能作为展示工具,做练习时,往往是学生说出答案,再由教师点击鼠标出示正确答案,大多数学生仍处在被动听讲的状态。运用白板的即时书写、即时分割、平移等功能,学生就可以利用学习资源,自主探究、尝试,,变听为探,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六年级下册第74页第二题最后一题)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当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误认为可以通过旋转得到 9∕16时,教师并没有马上讲解正确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上台直接在白板上试一试。学生认真观察后发现可以利用分割的方法,于是利用白板的即时分割功能,再平移,组成了两个长方形,占图形的6份,于是得出涂色部分占图形的10份。特别是白板的放大功能和保存痕迹的独特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看清了图形前后的变化,辨析了错在何处。而且轻轻一点,屏幕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可以重新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加深了对“变中不变”的本质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