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课堂诊断”报告书3

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诊断”报告书

研究周期:2011年10月24日——2011 年12 月 31日

学校: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学科:数学 报告人:杨梨

项目

内 容

检查意见

新课改提倡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很容易造成:好学生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获益少,学生的成长形成了两极分化。怎么办才好?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经形成。但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好学生的机会更多,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获益少。这样,学生的成长也就形成了两极分化。

一、克服偏见,“偏爱”学困生。由于学困生常常处于孤立、被歧视的地位,久而久之,养成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要把更多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即“偏爱”他们,要像农民对弱苗那样,给他们多一点保护,多一点浇灌,使他们和其它幼苗一样,能茁壮成长。

二、重视新开端,让学困生看到光明。一个班级新的开端总是很多的,新学期的开始,新学年的开始,一次大的教育活动之后等。任何学生,对待新的开端总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打算,这些想法和打算中总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学困生也一样,老师要抓住时机,对学困生进行耐心引导,和他们促膝谈心,针对其现有认识、行为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目标,不求高标准,只求有新进步。平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增加其信心,让他们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尝到从学困生队伍里走出来的甜头。

三、集体是转化学困生的大熔炉。一个好的集体,具有“同化”的功能,它的纪律、舆论、风气、传统都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每个成员,包括学困生,不得不约束自己,以适应集体的良好氛围。

四、以优带差优差共进。学困生的进步过程是曲折上升的,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反复。教师不管怎样关心学生的学习,毕竟不可能总在其身边随时辅导,及时纠正。因此为了能使学困生真正达到进步的目的,学生间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在座位编排调动时,总把较差的学生安排与较好的学生坐在一起。

一、克服偏见,“偏爱”学困生。 在学习上,有效地安排课后辅导。课后辅导可以由教师根据学困生当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补漏,做到“当日知识当日清”。下课和放学时把错题一一讲给他们听,并督促其改正错误,及时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在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偏爱,经常问寒问暖,感冒时,热情地端上一杯板兰根冲剂:过生日时送上一件小礼物。在集体活动时,对表现好的常常摸摸头、拍拍肩,学困生的表情显得格外的振奋和倍受鼓舞。

二、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学生,对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启发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发愤图强,努力拼搏,严格要求自己,就一定能取得进步,取得成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如罗建同学在学习上很懒,但劳动很积极,安排他负责一天的卫生,做起来主动又认真。记得有一次张心洲在教室生病吐了,他毫不犹豫跑去拿拖把,把地面拖干净了,并冲洗拖把。趁此机会,我使劲表扬他,并奖了两朵红花他得意了半天。慢慢地他在学习上有一些进步。

三、上课时,老师的眼球本来最易被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举手等现象所吸引,而作为像父母一样的老师却需要更多地关注着那一个“弱势群体”,把一些简单问题留给他们回答,用提示、诱导等各种办法降低要求使他们有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就象禾苗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才能健康成长一样。让这些学困生知道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让他们在平等的学习中体念来之不易的成功喜悦,就是给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一、“学困生”基本能做到每日作业每日清。

二、“学困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变应付数学为爱上数学。

三、“学困生”体会到成功,对数学及其他的学习充满信心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孩子的改变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思考,每个“学困生”,刚刚到来的时候,他的身上几乎没有什么优点,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孩子,他并不是一个石头、一块钢铁,如果学校和教师最大限度的给予他时间、空间上宽容,他也会逐渐被我们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感动,他也会被溶化。面对着他的改变,现在来谈成功与否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我想经过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他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学困生”的转化需要教师的信心,爱心,恒心,坚持不懈总会有收获!

爱心。要满足后进生的感情上的需要,对后进生教育要注意教育方法,尊重他们的人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他们的贴心人。要满足后进生的自尊需要,热情地对待后进生,相信后进生,注意发挥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还有,要满足后进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谈心,交流感情等形式帮助后进生树立理想,让他们有抱负,克服破灌子破摔的思想。

信心。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唯有如此,不会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才能尝到转化的成功的喜悦,增强转化的信心。

恒心。也就是要相信学生一定能进步,从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把工作做到学生心上,做到学生家里。

注:此报告书各项目内容由报告人(教师)填写,检查意见由学教学管理部门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