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课堂诊断报告书

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诊断”报告书

学校:通州区实验小学 学科: 数学 报告人:黄健华

研究周期: 2011年 10月 20日—— 年 月 日

项目

内 容

检查意见

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我习惯性地让学生读教材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段结语中,用了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当意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放弃继续教学下一环节的念头,说:“是啊,这里为什么用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书的老师大意了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展开交流。

生1:第一个“通常”之外,是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生2:第一个“通常”之外还有一个意思,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0时,也可以直接化成百分数。

生3: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通常”之外是指有特定要求时,就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

……

学生在字斟句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应对预设之外的生成,重要的在于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教师少了一颗爱心,就会因学生随意插嘴而妄加指责,课堂上就会少了与教师想法相左、与常规相悖的声音,课堂就会因缺乏激情而失去生气;教师少了一颗爱心,就不可能耐心倾听学生断断续续、不具条理但却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见解,课堂上就会继续演绎着“一言堂”,学生创新的火花也就不可能点燃。应对预设之外的生成,重要的还在于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或挑起一场争辩,或引次讨论,或促成一次合作。这要求教师有宽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专业积淀、厚重的教学底蕴。拥有了这些,未曾预约的精彩就会不期而至,课堂就会弥漫一种开放的、浸润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文化。

1、提高预设内生成的质量

□精心构思,让生成贴近内容的本质

□把学生推向研究的前沿,让学生进行原始的思考,使生成更加丰富

□提供丰富材料,让生成相对集中

2、充分利用各类生成

①捕捉亮点资源

在观察中捕捉动态信息

在提问中捕捉即时信息

在练习中捕捉理解信息

在讨论中捕捉隐性信息

②善待错误资源

③有序安排资源

④加工生成资源

·恰当提炼概括

·帮助启发引导

·适度补充发展

·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一、尊重生成,让“意外”亦精彩

教学过程是在课堂上不断组织、重新生成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期间必然存在许多非预期性的因素,而这些稍纵即逝的因素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这些即时的生成性因素,教学的过程必然是极富创造性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只会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设计,那么,正如 袁振国 教授所说:“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因此,教师理应“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权,尊重并珍视学生的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学生的“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二、引导生成,让“争鸣”满堂彩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多边对话,是课堂教学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晶,它让学生有惊奇感,并永远保持对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它让学生有灵气,勇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它是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因此,对待课堂的“生成”,教师决不能仅仅限于尊重,而应适度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引导、善于作出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人文点化,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三、拓展生成,让课堂更多彩

教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禁锢的过程,它是动态、变化、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独具匠心,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主动建构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把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呼唤生成性的课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课前在充分研究学生、教材、教法等基础上科学而精心地预设,课中又能突破预设的窠臼,不拘泥于预设,把握课堂的闪光点,针对教学实际灵活进行调整,追求动态生成,就能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出生命活力,我们的课堂也将生成更多的精彩!

在研究中发现,课堂上的随机生成具有良莠之分。课堂上,一些学生为了出风头,信口雌黄,面对这些无意义的“意外”生成,教师不应立即予以肯定,而应及时加以引导。简单的以“意外”就一定是“精彩”的,是站不住脚的。为了迎合少数学生的表现欲望或唯“生成”而忽视了由此对大多数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实在得不偿失。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当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价值引导这根权杖,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延伸,习得智慧,实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