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朱群的课堂诊断

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诊断”报告书

学校:通州区实验小学 学科:语文 报告人:朱群

研究周期: 2011年 9月1日—— 2011年 12月30日

项目

内 容

检查意见

如今教室里装上了电子白板,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美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因此我精心地搜索资料,制作了图片精美的课件,希望使学生更身临其境,把课文朗读得更有声有色。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这些媒体上而不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上了。

因而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像图片、视频等直观媒体的使用在语文学习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有多大价值?何时出示这些直观媒体?直观媒体的出示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想象……

这几堂课的失败,究其原因,是我将课件中的音像、图片等媒体过早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人们识记过程一般从无意到有意,从有意到深刻理解的过程。为了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即引发学生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老师机械操作所准备的媒体素材是可行的。然而,在课件中,既然你已经为“强调”而精心设置了或一个声音文件,或一副课文插图,或一段动画、录像短片等媒体素材和字体颜色,你就必须独特、精确而巧妙的使用它才对——不到火候千万不能轻易“出手”,更不能因过分强调程序的完整性而过早的匆匆“播放”。老师应该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地让你精心设置的“强调”用在刀刃上,真正起到其“强调”的作用。也即让学生充分思维后,或在学生非常需要“强调”的时候再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才会留有深刻的印象。

即便一个指导朗读的声音文件,我们也要让学生自己充分地朗读之后,感到某些文句的确有些拗口,或者自己觉得自己朗读水平还不够,很想听听人家是怎么读的时候,你再播放你精心准备的声音文件,其效果往往也比直接就播放要好的多。一个声音文件如此,一副插图或一个动画片段也如此。在一段文字中要对某个字或词甚至某句话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强调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先弄明白这个字或词或句为什么重要的原因之后,再出现强调的颜色,这样学生通过了充分思维,再加上你的着色强调,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

媒体素材从抽象思维到直观思维的顺序,我是这样给予排列的:第一是声音、文字,其次是图片,再次是动画片,动画片又可分哑剧和有声剧两类。为避免花俏,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电教媒体等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一定要遵守如下原则:声音或文字自身能理解的就决不能再使用任何图片、动画等其他电教媒体;声音或文字的确有难理解之处,非得用图片媒体帮助解决得,不得已只好用一下图片素材,但用后必须马上关闭;图片能帮助解决问题的决不能用动画片;动画哑剧能解决问题的绝不用有声动画。

在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时,我充分注意了直观媒体呈现的技巧,在引导学生学习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段落时,我设计这样的教学步骤:

第一步:自由读文字,说说课文哪些语句描写了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找出课文中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

第二步:再读这一段,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你脑海中的景象。

第三步:说说你最喜欢它们的哪个表演?为什么

第四步:出示海豚、海狮表演的视频请学生欣赏。

第五步: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教师适时小结:大家看的表演的确很精彩,老师只是展示了一小部分,最精彩的表演还在同学们的想象中。

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我觉得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第一步,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优美的词句品评语言,想象画面,意在从语言文字入手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一幅幅最精彩的画面;第二、第三步,我引导学生尽量将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变成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画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内化积累;第四步,随着视频的展示,学生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学生对刚才丰富多采的想象进行了印证和拓展,满足了学生在想象后迫切需要看到真正表演的心理愿望;第五步,教师在学生谈感受后的小结犹为值得称道——教师指出,出示的视频只是展示了表演的一小部分,最精彩的表演在学生的大脑中,从而热情肯定了学生的想象。这里,直观媒体的使用就适时,适度,恰到好处,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没有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

当然,关于媒体的使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和辨析。但我想,无论如何,媒体的使用都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只要我们牢牢记住这一点,很多问题都会最终得到解决。

反之,如果教师在学生品读文字伊始,就急于出示图片,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媒体的使用喧宾夺主,没有多大的价值了。而这是违背语文教学的本质的。

当然,关于媒体的使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和辨析。但我想,无论如何,媒体的使用都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只要我们牢牢记住这一点,很多问题都会最终得到解决。

第四步:出示荷花的图片配乐请学生欣赏。

第五步:学生谈观看图片后的感受。教师适时小结:大家看的荷花的确很美,老师只是展示了荷花的几种姿态,最美的荷花画面还在同学们的想象中。

第三步: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姿态的荷花,为什么?

第四步:出示荷花的图片配乐请学生欣赏。

第五步:学生谈观看图片后的感受。[

做多媒体语文课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远远大于普通备课,但是教学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讲授方法。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讲是业务的提高也是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更是享受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也看得清楚明白,最直接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直接的优点表现在:

1.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课虽尽而意无穷。

2.创设情境,拓宽见闻。

三年级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

3.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4.孕育情感,训练审美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片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确定鲜明的形象,关键在于如何缩小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教学时,单凭词句的分析是不够的。运用多媒体光声的有感模象,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以便准确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发挥多媒体的独特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十分重要。

多媒体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而没有高素质的教师,硬件再好也是虚设。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就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并非高深莫测,可望不可及。电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机器,只要肯钻,入门并不难,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也是很简单,完全可能实现的。多媒体教学并非常规教学的全部,它只是常规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于语文学科来讲,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来化难为易、解释疑点很重要,它可以呈现精美画面(包括文字),播放悦耳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展示电脑的奇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欲望。说到底,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动画,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在作文教学时,我根据习作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平时不易看到的内容呈现在眼前,比如说拔萝卜的活动、运物接力赛等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然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效果很好,也可以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强化学生的观察训练。教学时,指导学生随着图像的播放,按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进行细致地观察,学生有序地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并展开联想。如教学以动物命题的作文,可选取对形态,动作,睡眠等的描写画面,按照说明顺序,重新组合,并给学生显示,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了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非常得心应手。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的题材,促使他们现表象,逐步使学生克服了“望题生畏”的心理现象,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注:此报告书各项目内容由报告人(教师)填写,检查意见由学教学管理部门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