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语,让课堂“活”起来
通州市实验小学 张建
教学案情:
《小池塘》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篇文字优美、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景象。课文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静态的池塘以生命的动态方式呈现。课文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小池塘的水波,小池塘边的芦苇以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水中的美景。它给孩子们带来了美的体验与享受。以下两个片段是在上学期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中,听取到的不同的两位老师执教的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所采用的方法不同,故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
片段一:
生:(朗读)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读“轻轻”时声音比较大)
师:春风姐姐太用力了,能不能轻点?(该生再读,声音小了)
师:声音还是太高了,如果声音再轻一些就更好了。
生:该生再读一遍,进步不够明显。
师:还是不够轻柔。谁能给他示范一下?(师环顾四周,孩子们纷纷把头埋下不敢举手。)
师:(师见状忙说)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生:好。(孩子的回答有气无力,读书也不能入情入境。)
片段二:
生:(朗读)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读“轻轻”时声音比较大)
师:春风姐姐太用力了,能不能轻点?(该生再读,声音小了)
师:这回读得有进步了。老师也想来读读这句话,大家想听吗?
生:(齐)想。(师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发出了会意的笑声)
师:老师读得怎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老师的声音甜甜的,真好听!
生:我感觉到了春风姐姐是“轻轻”地吹了一口气。
生:老师,我要像您一样读。
师:那就请你来读。(该生读得很投入,“轻轻”一词读得柔柔的,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读)
师:你真是我们班的小小朗诵家,大家把掌声送给他。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时,孩子们眉飞色舞,非常投入。
诊断分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新的课堂也呼唤新的即时评价,在课堂教学的舞台上,教师用真诚的心实事求是地鼓励他们,孩子会在教师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唤起无限的潜能。
而上述案例中的第一位执教者,很显然没有遵循以上规律,课堂中依然是老师主导整堂课,孩子没有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孩子不能和老师在课堂中实现互动。而“互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平等。教师甘做“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师生沉浸于和谐的氛围中,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彼此感受到了相互沟通的快乐,感受到心灵契合的愉悦。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境中的技艺切磋、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互动”能让课堂更充满人性的魅力。第二位老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实现了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孩子在老师朗读的指引之下,深情并茂地朗读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其实,我认为师生互动并不是老师刻意的在课堂上玩噱头,不是偶有所得即兴发挥。它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未完成的动态教学过程。它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它意味着交流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浅层之下的深入。
另一方面第一位执教者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无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甚至看上去貌似鼓励的话语,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伤害,孩子无法从自己的表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二位老师的教学片断中,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通过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极大的调动了孩子内心的求知欲和自信心。课堂上气氛活跃、效果颇佳。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回答做出及时合理的评价、如何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评价语言饱含激励,互动中学生获得自信
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饱含激励的加以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教师的评价,应变成一种赏识,变成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即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如片段二中的那位老师在学生第二遍还没能深情并茂地读出课文时,不断的给这位孩子以鼓励的语言,从而激发起了孩子读好的信心,朗读指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评价语言富于变化,互动中学生耳目常新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甚至用命令式的语言,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或害怕。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机智敏锐,收放自如,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师生间妙语连珠,精彩叠出,会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老师通过言语、表情、行动等,把朗读要求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在片段二中老师是这样评价一个学生朗读的:“你真是我们班的小小朗诵家,大家把掌声送给他。”这样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兴趣高涨,反应积极,都期待自己的巨大潜能被发现。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师生互动,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这一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从而真正实现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也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生,才能闪烁出流动生成的变化美。“互动”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主人,“互动”能让教师产生了教学的灵感,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无限的魅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