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
通州区实验小学 李红霞
教学案情
这是我上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练习课上的教学片断。(在巩固了圆柱体积的知识,组织了基本训练后,我出示了一道拓展题:在一个圆柱形储水桶里,把一段半径是5厘米的圆钢全部放入水中,水面上升9厘米;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后,水面就下降4厘米,求圆钢的体积。)
……
师:同学们对圆柱体积的知识学得很好,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这道拓展题。
(学生信心十足,开始思考,尝试解题。三分钟后,有学生开始举手。)
生1(中等生):从“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后,水面就下降4厘米”,我们可以看出8厘米高的圆钢体积等于4厘米高的水的体积,所以如果圆钢拉出2厘米,水就下降1厘米,所以……嗯……
师:哦,还没有思考成熟。没事,坐下再考虑考虑。
生2(优等生):我从生1的回答得到启示,圆钢拉出8厘米,水下降4厘米,同样圆钢拉出2厘米,水下降1厘米。以此推理,如果把圆钢全部拉出,水上升9厘米,就意味着圆钢高18厘米。求到了圆钢的高又已知圆钢的底面半径,圆钢的体积就求到了。
师:讲得精彩!(我不由地暗暗叫好。)
诊断分析
这节课后,我的心中被惊喜和惭愧填满。
回顾自己的教学,在学生尝试解题时,我发现一些优秀生都是先求出8厘米圆钢的体积,再根据等量关系“8厘米圆钢的体积等于4厘米高水的体积”,除以4厘米求出水桶的底面积,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圆钢体积等于9厘米高的水的体积”来求到圆钢体积,和我预设的思路吻合。而在交流时,生1回答“2厘米高的圆钢体积等于1厘米高的水的体积” 时,我先认为他有了新思路,可后来他的支支吾吾让我以为他思路有误,就打断了思考。而生2却能从倾听中得到启示,发现了新的解题思路。惊喜的是孩子的倾听创造了精彩的解读,惭愧的是我的武断抹杀了前一个孩子的发现。
认真反思平时的教学,这样的情节又何止出现过一次?细细想来,孩子需要倾听,教师更需要倾听。
一、 倾听,需要等待
由于课堂时间的宝贵,我们常常问题一提出,就急切等待孩子的反馈。殊不知,思维像涓涓细流,需要慢慢流淌才能汇聚。尽管有些悟性较好的学生常常能积极响应,而大多数学生需要时间的考虑。有些孩子可能灵感突现,急于表达,但一站起来,由于紧张兴奋等心理因素,出现暂时的思维空白而支支吾吾。第一位就是因为这样的心理一时思路阻塞,不知如何表达。事实上,课后他告诉我,他的想法和第二位学生是一样的。所以,教师应营造安全、自由的氛围,放手让学生表达,积极捕捉学生的各种想法,给予学生思维再现、整理的时间,不要因为他们的词不达意而断然制止,不要因为他们语言琐碎而心生厌烦,不要怕耽搁时间而抑制了一个灵性的发现,伤害了一个孩子求胜的心。另外如果一个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总是很急切的寻求答案,不等回答问题的同学说完,就迫不急待的去启发,或自己说出答案,过场式的回答会造成学生积极性的下降,以至将本应属于学生交流的课堂,变成了教师控制下的零碎的两三分钟的活动乃至直接的传授,最终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荡然无存。善待孩子的每一次表达,耐心听学生把问题说完,还能使学生会感觉到来自教师的理解、宽容、尊重、关爱,这份情感、这份态度能感染学生,并会无声地传递,学生也会从教师身上读懂倾听的态度、倾听的习惯并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的。
二、 倾听,需要平视
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尊重。可在课堂上,我们的目光总锁定在那些优等生身上,他们的精彩发言往往是课堂的亮点,推动新知的学习。而对于那些中等或一下学生,他们常常是被遗忘的角落。对于他们的见解,我们常抱有不信任的心理,总担心他们说错。就是这样的心理,让我武断生1的思路是错的。事实上,当孩子们尤其是那些常被忽略的孩子有了新的发现后是如何的喜悦和急于表达,是多么需要得到肯定!
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成绩较差的女孩在一次公开课上高高举起了手,老师很高兴,就请她回答。可当女孩站起来后却什么也不会说。事后,老师问她,不会,为什么还要举手?女孩的话却让老师进入沉思,她说:“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什么都不懂,所以就用举手来掩饰自己。而以前老师都没有叫我回答,所以总能蒙混过关。”后来,老师让她保持这个习惯,只是会回答时举右手,不会回答时举左手。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女孩举右手的次数逐渐超过了左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可见,孩子渴求老师的发现与鼓励,更渴求我们对待优生般的关爱。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问题,教师能始终微笑着面对,带着赏识的目光看着他们,耐心地听他们表达,无疑是对正在表达的同学的莫大信任和鼓励。对于孩子来说,被人欣赏,特别是被老师欣赏,这是一种幸福,真正从心底涌起的幸福。所以,我们必须收起“有色镜”,把平等的目光扫向每一个角落,相信每个孩子的潜能。建立平等的、真诚的、融洽的师生对话氛围,放飞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使他们敢说,想说、爱说。
三、 倾听,需要解读。
叶澜教授指出:“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从而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化。”我们在备课时常常预设课堂,但难免有所疏漏。很多时候,学生的发言常常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此,教师在倾听时,需要不断的思索,解读孩子的想法,用“慧眼”与“机智”辨认、发掘隐藏在错误中的“真经”,不能因为在预设之外而误认为孩子的想法片面或错误。也许,你在认真解读了孩子的想法后,会生成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然,也不能盲目鼓励,因为这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见过角?有的学生说“红领巾上有角”,有的说“牛角就是角”,还有的说“五角的硬币上也有角”。而教师竟不加分析,大声鼓励:“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说得棒极了。”试问:这位教师认真倾听了学生的发言吗?这样的肯定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应该是一种不负责任吧!
总之,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也要学会倾听,俯下身子,倾听学生,不仅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竖起的是失落的人格自尊,点燃的或许是行将熄灭的思维火把,铸成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每一朵花都在开放,只是我们用心聆听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