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教学案情:

学校组织的“每周一课”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使我受益匪浅。五年级下学期《找规律》一课探讨的是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听了于老师“每周一课”《找规律》后,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于老师的教学片断:

出示一注中奖号码:1723896

师先对中奖规则作解释。

师:同学们,如果某人中了五等奖,即选对连续两个数,有几种情况?

生:有6种。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举例)17、72、23、38、89、96。

师出示一个框

师: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框去框一框,谁能说说怎么框呢?

生:从左往右依次框,不重复,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自己操作,思考:1、方框从左往右平移了几次? 2、有几种情况?

…………

我的教学片断:

出示一组数据:1、2、3、4、5、6、7、8、9、10

师出示一个框,把这个方框放在1和2上。

师:下表的方框里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方框,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相同吗?

生:不同。

师移动方框,学生口算从而发现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都不同。

师:在表中移动这个方框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生:(沉思)9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沉默。

生:共有10个数,把框里的第一个数减掉就是9。

师:(没有反应过来)好,你坐下去,还有吗?

生继续沉默。

师:请哪位同学到前面来框框看,结果是9吗?

……

诊断分析:

学生是初次接触这节课的内容,我也是一样对它感到陌生。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尽信书,书上的例题和参考书上的教案是我失败的助手。主要是没有钻研的精神,没有弄懂应该怎么样把这种看似浅显易懂又不易说透的内容很好地向学生展现。

我的教学内容源自书上例题:1、2、3、4、5、6、7、8、9、10,共10个数,每次框两个数,三个数……分别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其实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只是解题中的一个辅助的过程。这个“和”根本不需要求出来,但是问题一出现,有些孩子就会侧重去计算,这样就会让学生对本题的重点混淆,到底是求不同的和还是求不同和的个数?既然只求不同和的个数,老师又为什么要说“和”呢?另外探讨本题规律完全可以不经过求和这一步,换一种问法可能会好些:有十个数,每次框两个数(出示框)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框法?这样的问题简洁明了,学生也不会思维受“和”的影响而理解错误。

这方面于老师做得很好,出示彩票中奖的一组数,根据中奖的规则让学生说获得各种奖项的可能性有几种情况。孩子对中大奖有非常大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研究中奖的可能性,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于老师的课堂上孩子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很佩服他想出了这样一个书本外的生活中的数学例题,与本课要研究的内容完全吻合。而我只是照书本抄了十个数,这样的话研究的数太多,没有意思,而且这十个数又是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没有一般性,会混淆学生的视野。因为在后来找规律的过程中就有学生说每次框2个数,共有(10—2+1=9)种不同的和,并且解释说,这其中的“2”他看的就是框里后一个数“2”。而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两个数的“2”。

佩服之余,我在找自身原因,小结一下,从此次事件中有两点必须谨记:

一、不能死读书,盲目教学。

一直以来我都是以书为本,说一不二,严格按照书上的例题、过程和方法来备课和教学。从不怀疑这些过程是否适合或吸引孩子。除此之外还生搬硬套教参上别人的方法,思想精髓、教育理念都没有努力参透,一知半解,甚至严重误解,从而导致课上主次不分,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老师讲得云里雾里,学生学得稀里糊涂。这种没有精心准备的课还不如让学生自学。就像我在进行本课教学一样,例题不好我照用,问题不好我也照提,学生早已被我弄晕了,完全不知道我究竟要讲什么。等看到于老师的课后我才发现原来课还可以那样上。我就像一个学生一样,认真地听着于老师条理清晰的课,其实并不是我特别认真,而是于老师的课把我深深吸引了。

所以老师的提前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备”要充分准备,反复研课,琢磨怎样从学生的视觉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学习、思考。特别是于自己也陌生的教学内容。老师都一知半解,孩子的探索还能成功吗?

二、要勇于创新。

书本上的一切并不是针对每个孩子都适合的。所以,作为一个老师,有必要在备课时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筛选,好的保留,不适合的剔除,再创造出合适的内容。而我长久以来对书本的虔诚已让我形成思维定势,书上的就是好的,别人的就是对的,已经懒得思考,已经不会思考。

于老师是在对本课教学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创新,他找到了生活中的例题,这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孩子,而是为了比书本上的例题更适合进行本课教学内容。这种新颖独特的思维是我要好好学习的。当然前提是我不能只能《教科书》和《备课参考书》两本书,要多读教育类书刊,发现更多和于老师一样的人才,感受他们的教学活力,开拓自己的眼界。还得时时将我的教学内容放在脑海里,积极联系生活,寻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从而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