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精当提问 充分导悟

精当提问 充分导悟

——反思两次教学《大禹治水》

通州市实验小学 朱群

设想

课堂提问,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在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什么时机提问,事先都要有精心安排。以便把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思路,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主要描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文章比较简单,其中第二自然段着重描写了大禹不怕艰辛,带着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治理洪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该段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与文本进行对话。我准备主要采用“朗读→想象→感悟→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实践

[第一次教学]

师:洪水就像一头猛兽,摧毁了老百姓幸福的家园。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大禹挺身而出,想方设法治理洪水,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

师:读了这一小节,你能说说洪水被制服了吗?

生:洪水被制服了。

师:对,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你再读读这一段,找找通过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理洪水的艰难。(生再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交流阅读情况: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仔细察看 挖通九条大河 劈开九座大山

师:是呀!你们看,禹治理洪水吃了那么多的苦,多么不容易呀!让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读好。(生朗读词语)

师:我听出来了,禹的治水过程是那么的艰难!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这一段。(生自由朗读)

师:谁能把这一小节连起来读好呢?(指名朗读:重点突出了以上词语)

师:好!我仿佛看到禹不辞辛劳地与洪水展开着斗争。我知道,这个小朋友读的时候一定还在脑袋里放小电影,想象禹治水的艰辛过程呢!你也能像他那样读吗?(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小节。

[第二次教学]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禹看见老百姓失去了珍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个个无家可归,心里多么着急啊!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大禹挺身而出,想方设法治理洪水。请读读这一段,看看禹是怎样治水的。(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禹治水容易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请再读读课文。(生再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进行交流。)

出示两句话: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师: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指名朗读)

师:请你想想,当他渴了——

生:他只好喝点泉水和河水。

师:当他饿了——

生:他只好饿着肚子赶路。

生:他只好吃点野果。

师:当他累了——

生:他只好在草丛里歇一歇。

师(指“千辛万苦”):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

生(激扬地):千辛万苦!

师:在沿着水流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持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他走遍了——

生(激动地):千山万水!

师:当他遇到高山,不管多高,他——

生:都要翻越。

师:遇到大河,不管多深,他——

生:都要趟过去。

师: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

生:还是没有放弃!

生:还要坚持下去!

师:是呀!禹就是这样来实现治理洪水的愿望,是这样来实现自己当初下的决心的,请你想想,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禹是个不怕苦的人。

生:他是个不怕累、坚强的人。

生:禹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管什么困难都没有难倒他。他是个坚持到底不放弃的人。

师:对!禹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怕苦和累,不言放弃;他是这样的顽强坚定,是这样的不懈努力!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声情并茂朗读: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师:在察看完毕之后,禹又是怎样行动的呢?(指名读第三句话)

师:看!禹正带领老百姓劈山挖河。他们用铁镐一镐一镐劈山,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河。(朗读第三句)

师:这样巨大的工程一共用了13年时间!多么漫长呀!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实现了治理好洪水的决心!(朗读第二自然段)

反思

两次教学,我采用了不同的提问角度,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教学中,问题设计比较浅显,我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强加于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从头至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浮在语言文字内容的表面,无法汲取文中的精华。因此,学生的“想象”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就如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第二次教学,我的设问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简练,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坚持让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遵循了学习语文的规律。在这一课上,我发现,老师充分的“导悟”成了课堂上的重头戏。于是,学生读得声情并茂,精彩纷呈。当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从被动回归主动,从浮于表面到深入内心,也就是给了学生一个探索、感悟的广阔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与文本、教师 、同伴进行着全心的对话 ,他们在智慧的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 ,在深切的感悟中得到美的熏陶,在熏陶中逐渐积淀,在积淀中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的提问水平呢?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

1、要把握好课堂提问时机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只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学生才能动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继而张开思维的翅膀,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如若不然,学生还未有这种激情和欲望,教师冷僻地提问,效果必然不佳。由此看来,提问题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时机暂不成熟,要创造条件,促使时机的形成,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愤”“悱”之际,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提问目的性要明确

课堂提问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这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带有典型性,紧紧围绕课堂和文本进行,使课堂提问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3、课堂提问的难易要适度

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才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学习,且兴趣浓厚。

总之,只要精当提问,充分导悟,就可以大力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