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中国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和深刻的情感价值内涵,教师应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有效依托中国传统节日、扎实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让生命旺盛、意义饱满的传统文化厚植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通过打造文化氛围、整合文化特色、加强学科渗透、创新活动方式四个方面做到全方面、多维度、精细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浸润学生的生命成长,促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中国立场、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 校本课程 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栉风沐雨千年而不衰朽褪色,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传承、弘扬、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义不容辞的时代选择。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的中华儿女,它具有悠远丰厚的价值内涵、感化生命的价值导向。
教师应从中国传统节日这一重要载体入手,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节日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课程,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因此,笔者通过打造文化氛围、整合文化特色、加强学科渗透、创新活动方式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校本化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打造文化氛围,感受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文化与理想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教师应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内涵,利用信息技术把传统节日多元、有效地融入学校德育课程,并通过校园环境创设、传统之音聆听等方式深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学校文化氛围,让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涵充分浸润学生的品格提升,丰盈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创设校园环境,丰盈生命成长
学校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浸润熏陶作用,组织教师精心修改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德育内容材料,将其对应张贴在教学楼墙体上,并且在学校内广泛收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经典古诗词和经典故事,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欣赏、系统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美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道德主题以及意蕴深厚的精神文明内涵,以此丰盈学生的生命成长,促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校园环境是展现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校园环境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效启迪学生的品格智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价值观。
(二)聆听传统之音,升华道德情操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鲜活地记载着中华儿女灿烂多远的社会生活、文化传承等内容。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一年中的每个月份都有与其相对应的节日,这些节日都承载着其对应的中国经典音乐内容。为了学校传统节日校本化课程的有效开发,学校每天中午午休开展“聆听经典音乐”活动,例如在每天午休半小时时间播放“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二十四节气歌”、“喜洋洋”等经典音乐,旨在引导学生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引领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文化带来的创作灵感、中华人民流传千年的智慧结晶。传统节日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它贴近生活,代表着全社会的文明发展方向,在校本化课程中有效开展聆听传统之音的活动,能有效提升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感性认识,有力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音乐视野。
二、整合文化特色,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可以进行集体备课、探索研究,将丰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广泛应用于校本德育
课程开发中、从而进行有机融合、优化创新、分层实施,以“中国传统节日研究”为媒介,立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探索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更深厚地根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开发本土资源,确定课程愿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从传统节日中高级区文化营养,学校立足中国传统节日,以我们的节日——“元宵”、“植树节”、“清明”、“端午”、“中秋”为线,开展传统节日系列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线,开展一年节气课程,又以四时活动为线,开展学校四季课程——春季制鸢放鸢、夏季制作香囊、秋季园地躬耕、冬季编绳祈福。
学校积极利用当地的本土资源如红色实践基地、当地敬老院等,通过对“节日活动实践”和“节日文化价值”的积极探讨,通过开展丰富民俗文化活动,用民间礼仪陶冶品行、锤炼品格,以欢乐祥和的气氛弘扬传统美德精神。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学校可以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市民队伍组织的“龙舟赛”、为队员们加油呐喊助威;在十岁成长仪式上,学校组织三年级学生迈入“成长之门”、开展“朱砂启智”、“击鼓明志”、“感恩心语”等活动,积极寻求不同节日、不同庆典所蕴含的背景文化和育人价值。
(二)探究特色结合,形成主题内容
学校可以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积极研讨,形成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校本化课程系
列。学校各个班级根据校本课程内容中规划的主题开展活动,有效结合当地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当地民俗活动的多样性,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在时代中谋求发展的创新能力,增强民族情感,坚定中国立场和文化自信。
学校可以按照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构建活动内容框架,对传统节日的内容、价值内涵、精神品质进行系统合理分析,结合当地文化建设特色,形成活动主题内容,内容具体如下:
例如在春节前夕,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班会、春联配对、填字游戏、生肖画创作比赛、春节诗词大会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节日仪式感;在元宵节前夕,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元宵节绘本共读、做汤圆、巧手做花灯、猜灯谜、元宵诗词朗诵比赛等校本化主题课程;在清明节前夕,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学生在网上云祭奠、清明书画创作、青团制作、文明祭扫等主题活动;在中秋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中秋赏月活动、月饼制作、中秋诗朗诵等主题活动。
三、加强学科渗透,深化文化内涵
为了使中国传统节日更深入融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学校应坚持”课程引领、体
验为主、感受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方向,坚持走“体味文化、知行合一、深化品格”的校本课程道路,在课程创设上力破创新,在活动实践中孜求发展,学校加强学科间的优化整合、组织实施,促进了校本化课程的创新性、实效性。
(一)多元融合学科,力促文化生根
学校要坚定立足传统节日文化内容的选择与校本化课程的实施研究,在课堂教学实践
的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与多元学科的有机融合中,在各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以拓展提升,促使文化生根落地,有效厚植学生的文化品格。
例如,学校在语文课上增加了国学内容和关于传统节日的经典诗词,《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音乐课上,音乐教师引领学生聆听国学经典音乐,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时,向学生科普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向学生讲述十二生肖的有趣故事;在美术课上,教师在教授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绘画的同时,向学生普及一些有趣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例如寒食节禁火吃冷食、七夕节吃巧果、腊八节喝腊八粥,给学生的书画创作留下很大的空白,给学生更多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四、创新活动方式,升华德育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想在小学校园里生根发芽,学校应组织教师在校本化课程的系统构建中注重活动方式的优化创新,通过校内集体研讨、校外多元联动的方式提升活动质量,以此来促进学生文化品格的提升。
(一)开展主题活动,展现文化魅力
学校围绕同一个节日主题,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有效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在清明节前夕,学校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一二年级开展经典诗词朗诵活动,三四年级开展清明诗配画、团扇活动,五六年级开展清明祭扫、青团制作活动,通过对同一个主题、不同年级的不同活动建构,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二)家校双方联动,厚植美好品德
学校在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校本化课程时,教师应充分鼓励家长定期走进学校开设“家长课堂”,善于借助他们社会工作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与家长的亲子互动中感受节日氛围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浸润他们的心灵生长。例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邀请从事科学研究的家长走进学校课堂,为学生讲述月亮的精彩故事;教师在月饼制作活动中可以邀请从事烹饪工作的家长走进学校课堂,亲身示范、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月饼。
(三)结合社区活动,升华德育情怀
学校也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传统节日校本化课程的内容,相对于学校,社区
具备的节日资源更为丰富,能有效打破学校的活动壁垒,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相对会高。例如,在重阳节前夕,学校基于校本化课程组织学生去当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进行文艺汇演,为长辈送去节日的祝福。这样的活动组织实施,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习俗的体验和认知,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自我。
中国传统节日校本化课程的有效开发能有效促进德育与生活的融合,学校要善于与家庭、社区多元联动,一体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课程体系,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格局,有效将节日活动与学校的育人特色相结合,在节日文化特色中、擦亮自己的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