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单元人文主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单元语文要素】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写书信。
【教学目标】
1.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3.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
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借助查找资料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
2.把自己读书的目的写出来,写清楚理由。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做讲述人,讲好少年周恩来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誓言。孩子们,请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更是他倾其一生奋斗的目标,请铿锵有力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任务一:梳理事件关系,讲好少年的故事
1活动一: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讲了哪三件事?小标题是?
2活动二:事件排序,理清逻辑关系
引导:同学们,你们看,就这3 件事。在这篇文章的课后,还有交流平台是这么说的,有的文章不只写了一件事,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那么我们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你看我们已经弄清了,然后再把几件事怎么样连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四年级的小朋友就学会了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但是这几件事不能直接连,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几件事的顺序有问题,对不对?这顺序有问题,因此赵老师建议大家,我们先理清事件发生的顺序,然后再按照顺序连起来说。
师:那同学们,你知道吗?要搞清楚这几件事发生的顺序,一定要读好一个神奇的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的最后一段,也可以看着屏幕。我考考你们的朗读水平好不好?老师就提一个要求,三个字,不拖拉。能做到吗?(齐读)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这一段中为什么能藏着秘密呢?你看,这一段总结了这篇课文。请注意“此时”,小朋友看看此时指的是什么时候,不?此时这个词指的是现在,在这篇文章中发生了哪一件事,到底是哪一件事发生完以后才出现一个此时?你请说。(预设:目睹同胞被欺辱这件事情的发生)
再看最后一段,“此时他才体会的中华不振”。我问你:中华不振是这个时候周恩来才接触到的吗?什么时候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这四个字?(预设:与伯父谈论中华不振时)同学们太棒了!确实第一次提到中华不振是这件事,可见这件事是先发生的。然后他才遇到了中华不振,对吗?那我们来看看,修身课应该发生在之前还是之后呢?(预设:最后)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这三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用上“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把三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任务二:抓住主要事件,探究立志原因,铭记少年的壮志
(一)聚焦主要事件,探寻立志原因
1.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究竟是什么让少年周恩来会立下如此志向呢?让我们跟着周恩来,走进第三件事。
2.出示活动一:
1.独立学习:默读第三件事,画出让你触动最深的语句,结合资料,简要批注,可以写感受,也可以写疑问;
2.合作学习:交流感受,填写卡片。(左边写摘录的词语,右边写感受或疑问)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师随机指导。
4.学生分享合作成果。
预设1:摘录的词语:不惩处、训斥;
感受:生气、不公平
引导:能试着用朗读表现你们的愤怒吗?(学生朗读相关语句,读出愤怒)
预设2:摘录的词语:紧握拳头、劝慰
感受:为什么?
引导:听得出,你们觉得无奈的同时又有着诸多的疑问。(学生朗读,读出无奈和困惑)
预设3:摘录的词语:中华不振
感受:屈辱!
引导:让我们永远记住这触动我们心灵的中华不振的一幕——齐读第16自然段
(二)、借助课外资料,体会立志原因
1.引导:刚才,你们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探索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其实,周恩来会立下这样的志向,他所经历的远不止这些。(师介绍资料)
2.学生观看视频,提问:耳闻目睹这一切,周恩来,你在想什么?
预设:
“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会被外国人占据?难道我们没有权利反抗吗?”
“为什么清政府要这么软弱呢?为什么中国人要眼睁睁地看着外国人侵略我们的地盘呢?
“为什么清政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要签订这些不平等条约呢?"
引导:这么多疑惑,最终汇聚成了这一个问题——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魏校长又一次追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结:因为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又在租借地亲眼目睹中国妇女被欺负却无处说理,还有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老百姓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中,他深感“中华不振”,在不断地思考中,他认为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振兴中华,所以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沉思立志 振兴中华)
(点击出示)引读,反复朗读课题:
“中华不振”让周恩来心中的火愈烧愈烈,他想清楚了自己应该怎么做,变成了修身课上,让魏校长、让我们为之一振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让周恩来找到了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激起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战斗豪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活动四:《学习大江歌罢掉头东》,体会所思所为。
(1)谈话过渡:虽然12岁的少年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分量,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但是他深知,光有远大的理想是不行的,还要付诸于行动,否则理想就是空想。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赴日留学前夕,与几个好友告别,写下了气魄雄伟、热情奔放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
(2)出示活动4:
点击出示注释,交流诗意,出示齐读诗意。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了他的志向??
师小结: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经过长期深入思考,他明白了,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拯救中国,“邃密群科”“面壁十年”就是他振兴中华的行动!无国哪有家?周恩来明白了,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才能强盛,个人才能有好的出路。拯救国家要有真才实学才行,所以恩来东渡日本,立志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有关科学、文学的书,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
6.补充资料,讲述周恩来的故事,体会“振兴中华”之为。
(1)出示周恩来各时期的图片
小结:同学们,虽然我们现在身处和平年代,但要像周恩来一样要把爱国报国的种子埋在心里,将来报效祖国。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小练笔:表达自己读书志向。
2.课外阅读《周总理的睡衣》《一夜的工作》《周总理,你在哪里》。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闻
目睹 中华不振
沉思立志 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