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姚钱泞
【学习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节第19课
【学习目标】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重点】
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
【学习难点】
从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时期服饰舞蹈等交融表现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能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
【学习准备】
了解学生情况;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影音资料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敕勒川》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顺势引入本课以民族交融为主题的学习。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温故知新
1.引导学生回忆西晋之后政权的更替情况。
2.设问:曾经短暂统一北方的政权名称是什么?(前秦)
过渡:北方的前秦统一北方之后想统一全国,与南方的东晋爆发了淝水之战。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及政权更迭示意图的建构,帮助学生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空线索,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决定南北命运的时刻——淝水之战
环节一:淝水之战概况
1.小组合作看图片猜成语。由成语投鞭断流引入淝水之战的概况。
2.学生阅读书本自行归纳其概况。
3.学生回忆淝水之战其他有关的成语,请同学讲述成语故事,了解战争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增加趣味性。让学生自行归纳战争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二:探讨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
1.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及成语故事合作总结为何苻坚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过渡: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又是哪一政权重新统一北方?(北魏)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小组合作,探究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从而认识民族交融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培塑正确的历史观。在此过程中基于书本材料做出合理的推理,史料实证意识得到有效训练。
(三)促进北方民族交融的关键——北魏孝文帝改革
环节一:北魏的统一及改革背景
1.展示鲜卑族和汉族对比表格,让学生理解其落后性,同时简要了解冯太后和孝文帝相关的史事,从而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环节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展示北魏迁都示意图设问: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由学生表演历史小剧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参与或观看历史小剧场,了解迁都洛阳的原因,调动学生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并且对孝文帝改革在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交融、巩固统治方面有更深的了解。
2.展示相关材料与图片,由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归纳孝文帝汉化措施的主要内容。
(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人通婚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助学习、交流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分析材料,学会史料与结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历史解释素养。
环节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展示一段材料,学生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意义?
2.展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话,告诉学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印证这段话的观点。展示政权更替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五胡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
(四)中华文明的发展——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环节一:北方民族交融的方式
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说出北方民族交融的方式。
环节二:北方民族交融的影响
1.结合刚刚所看图片以及此材料思考: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何影响?
三、总结拓展,情感升华
1.学生齐读2019年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上的讲话,升华主旨——中华民族一家亲。
2.请同学绘制思维导图小结全课并邀请学生展示,同时呈现示例以供参考。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思维导图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的能力,提升学生历史素养。最后呈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升华主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
1.课后自主复习本科知识点并完善思维导图。
2.根据本节课所学及搜索的相关资料写一写对孝文帝的评价。
【执教者简介】
姚钱泞,历史师范专业毕业,曾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工作期间曾获得南通市通州区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二等奖,执教多次校级公开课,获得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