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生命语文 诠释生态课堂
——“希望的田野”暨实验小学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生命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纪实
林隹 志祥
12月18日,虽已是岁末隆冬,但在实验小学小学的校园内,却涌动着浓浓的春意——通州市“希望的田野”暨实验小学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生命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一大早,开阔宽敞的校门前便已停满了来自全市各地的车辆。教育局诸培国局长、郭志明副局长来了,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导师团的导师来了,南通市教研室、教科所的专家来了,各乡镇学校的骨干教师来了……不到八点,三个开课的教室便已座无虚席,到得稍晚一点的老师只能站在过道里、走廊上,但他们谁也不愿意轻言离去,因为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企盼——
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成长的喜悦
是的,谁也不言离去。因为,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家感受到了教育局对全市教师的企盼和良苦用心:
早在2005年秋,郭志明副局长针对全市教育教学教研的实际,向教研室提出,在继续搞好每年一届的“江海之光”大型教研活动的基础上,于每年的下半年开展“希望的田野”教研活动,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以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指导、引领作用,使通州教育在通州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继续腾飞,再创辉煌。
为了将“希望的田野”打造成一个品牌,教研室的同志几经研究,提出了“准定位、高起点、全辐射、强拉动”的活动指导思想。准定位,就是充分发挥全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送教下乡,使基层教师不出远门就能观摩到具有较高水准的课堂教学。高起点,一方面是指执教人员水平高,优选全市各学科教师精英中的精英,二是课堂教学“科技”含量高,每一堂课都要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才智于一身,确保观摩教师深受启发。全辐射,是指活动要辐射到全市每一个教师。强拉动,就是通过这一活动,拉动全市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中,在全市形成浓烈的教学研究氛围。
就这样,倾注着通州教育人无尽汗水和心血的“希望的田野”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于2005年11月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感受着领导的厚望和关怀,渴求进步的老师们怎能轻言离去?
是的,谁也不愿离去。因为,“希望的田野”已成为一个品牌活动,正如诸培国局长在本次活动开幕式上所讲的那样:“……是我市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品牌活动,是我们广大教师相互学习研究、追求共同进步、实现有效教学的最佳平台。”在“希望的田野”中,全市的老师们不断地收获着、成长着、梦想着:
三年来,“希望的田野”教研活动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通州的每一个大镇,涉及了小学所有的学科,成为了最受教师欢迎的培训形式之一。每到一处,会场里总是座无虚席、掌声不断,会心的一笑、由衷的慨叹、真诚的赞美成了会场最美的风景。
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赋予了“希望的田野”不竭的生命。从集中一处到分片活动,从学科综合性展示到专一学科集中展示,从骨干教师执教到教研员下水,从全市性活动到区域性活动,从各校教师联合展示到实验小学专场展示,从单一的教学展示到说课评课、沙龙研讨、学术讲座等综合性互动交流……三年的实践之路更是三年的创新之旅。创新赋予了“希望的田野”更丰富的内涵、更鲜活的资源、更强大的引力、更广阔的市场。
“希望的田野”教研活动,让全市的小学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三年来。参与上课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就达到了100多人次,听课教师更是超过了6000人次。在一次次的集体磨课中,在一趟趟的听课反思中,在一回回的模仿借鉴中,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教学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达到了活动一次激活一片、展示一个带动一群的效果。如今,不少学校、不少教师已开始主动请缨,申请主办活动、参与活动。“希望的田野”已成为全市教师追寻成长的共同家园。
面对着送到身边的精彩课堂,渴望成功的老师们怎愿离去?
是的,大家更不舍离去。因为,这次“希望的田野”教研活动是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学专场:
本次活动,实验小学将面向全市一次性展示18节风格各异的语文课,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该校从一把手校长到主任,凡是任教语文的学校领导,人人都在上课之列,这在全市来说均属罕见。
更可贵的是,本次活动第一次将“希望的田野”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演绎生命语文的内涵,诠释生态课堂的特质,“使课题成为真课题,研究成为真研究。”
大家急切地想了解“生命语文”的真谛,盼望着和课题主持人、通州市唯一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笑梅校长,和实小的老师们一道——
在“生命的语文”中,追寻教育的本真
“小学生命语文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在2006年申报立项前,王笑梅校长已经和她的伙伴们一道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那么,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个课题?“生命语文”的内涵和特质究竟是什么?“生命语文”的操作策略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大家听取了王校长的课题介绍。
之所以选择“生命语文”这一课题,王校长介绍说:“选择这个课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追风,也不是刻意贴标签,这是我自己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也融入了我自己对语文的情感。
首先,语文,贯穿充盈生命个体的全程。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触摸到语文的存在,没有哪个学科像语文一样与生命体形影不离,终身相伴。
同样,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个体生命的独特印记。常说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迹是独一无二的,是个性自我的标记;写作更是一种个体创造,我手写我心,记录自己的思想、感受、见闻、事件,留下个体生命的轨迹,具有极大的个性魅力。
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丰满和成全生命。语文能力亮丽生命,听说读写点缀人生。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会影响人生境界的变化,影响人的生命质量,最终决定生命的美满程度。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道,无论如何,一个人年少时所受的教育往往决定着他后来的方向。语文素养,这样一个关乎孩子终生幸福的素养的养成,关键期在童年。年少时贫乏的语文教育会在孩子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抹不去的阴影与遗憾。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怀着敬畏的心情对待每天的工作,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去为孩子描摹童年的底色。”
是的,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成全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是教育的本真回归,更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归旨。那么,什么是生命语文?王校长解释道:
生命语文是指语文学习共同体中每个个体的语言和精神生命联线在场、雅致生长、趋向成熟的语文,是力求让语文成为“贯穿孩子人生、丰富孩子人生、润泽孩子人生、成就孩子人生”的语文。生命语文饱有儿童的自然性、语言的社会性、精神的自主性。语文教材、语文课堂、语文评价、语文生活都有生命,都充盈着生命的气息。
王校长简单的描述,给大家诠释出了生命语文的内核。那么,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命语文的课堂?王校长认为:
生命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展现教师生命魅力的课堂。
生命语文的课堂,首先教师应该体会教学生命的愉悦,体验教坛人生的快乐,成为一个语言优雅,情感丰富,体验独特,充满大爱心、大境界的人。教师,本身就是一部“生命的经典著作”,教师就是课程资源,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
生命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情趣的鲜活美妙的课堂。
生命语文是活的语文,生命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是思维鲜活的课堂,是时时感受到生命脉搏跳动的课堂。
首先,让语言文字活泼起来。语文文字充满生命,要让学生读出隐藏在字词句段背后的生命的律动。《如梦令》中一个“误”字的解读“活”了全诗。因何而“误”?因日暮而误,因景而误,因酒而误,因兴而误,其实是因情而误。“误”的结果,不仅在于引发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精彩,更在于诞生了一首绝词,催生了一代词宗李清照。一个字的“活”,活出了立体的诗,活现出生命的情趣。
其次,让思想活跃起来。阅读是一种创造,理解是一种创造。对一篇文章,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处符号,一个语境,一个形象,或许有共性的理解,但其实孩子心中都有自己个性的解读。老师需要拥有“角度一变境界大开”的妙手,拥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妙语,让孩子思想活跃起来,思维通畅起来,和作者心灵的通道对流起来。
第三,让教学流程活动起来。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和谐、自然、美妙的过程,生命语文的课堂,快乐和余裕是它的标记。语文课堂的空间是博大的,纵横古今,视接万里,展示生命空间的拓展和余裕,课堂教学流程的活动,可以使课堂具有诗的灵动,歌的轻扬,画的明朗,舞的曼妙。
第四,让课堂氛围鲜活起来。生命语文的课堂,是充满诗意的:像诗那样激情飞扬,像诗那样涵养丰富,像诗那样韵味别致,像诗那样深远绵长。因此,语文的课堂氛围,应该弥漫着感动,充满着发现,洋溢着“默契”和“心领神会”,伴随着“令人惊叹的深刻”和“超卓的探求精神”,传递着“从心底的肃然起敬”和“油然而生的崇高之情”,充盈着“怦然心动”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孩子走进精彩,体验美妙,品味幸福的过程。
生命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生命的土壤,教师的生命在这片土壤里成长拔节。如果说教育是“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那么生命语文,就意味着老师要实现与孩子的生命对接,让思想去激活思想,智慧启迪智慧,让心灵打动心灵,情感丰富情感。让课堂成为是师生充满生命活力和生命光彩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生长的沃土。
生命语文,是儿童语文,也是教师自己完满人生的语文!
听了王校长的介绍,大家迫切地想走进生命语文的课堂,领略生命语文的精髓。果然,在18节语文课里,教师和孩子——
在灵动的课堂里,绽放如花的生命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本次18节课堂展示与其说是实小师生的教学活动,不如说是师生的生命活动。18节课,运用多种手段,从多种角度诠释着生命语文的内蕴,展示着实验小学语文对生命语文研究的独特的理解。王笑梅校长、蒋晓飞副校长、朱水平、夏汉美、蒋红艳、杨霞老师的阅读教学诗意美丽、意蕴悠远,邱轶先、邱洪艳、陈莎莎、朱群、陈桂萍等老师的阅读指导清新飘逸、荡气回肠,季有林、吴玲玲老师的说写训练形式多彩、流畅有效,瞿德良副校长的对课妙趣横生,朱国忠老师的古代儿童诗歌研究厚重丰富、影响深远,陈志祥老师的习作心理辅导和谐童趣……
18节不同的是教材、风格、年级,相同的是同样传递着的生命的气息,舒展着生命的灵气,丰厚着生命的底蕴,绽放着生命的精彩。下面,我们撷取几个精彩镜头:
镜头一:
师:大雨过后长出小草,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啊。这个“若有所悟”不是很一般吗?他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下才若有所悟?
生:他没有找到金子。
师:仅仅是没有找到金子吗?
生:在生命的悬崖前,他“若有所悟”。
生:彼得由小草“悟”到了另一条成功的道路。我觉得这个“若有所悟”真的是不一般!
生:他能在这样人生的绝境下能“悟”出,也是很不一般的。
师:是啊!从这个不一般的“若有所悟”上,你体会到什么?
生:彼得非常善于思考。
生:他一直没有放弃他的梦想,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获得成功。
生: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方向,寻找另一条成功的道路。
……
师:西方有句话说得好,“上帝关了一扇门,一定会再为你打开一扇窗。”中国也有句古语:“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我们像彼得一样——
生:心中充满希望
生:不要绝望,对自己有信心。
生:像彼得一样,不要半途而废,坚持到底。
师:同学们说得好。看来同学们也找到学习语文的真金。
这是王树峰老师执教《金子》一课时的片断。特级教师郭志明副局长在听课后进行了即兴点评:生命语文是引领学生挖掘“真金”的过程,这里的“真金”是学生异样的思维火花,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感悟……孩子是天生的挖“金”高手,王老师则担当了“点石成金”的角色,让“真金”光彩熠熠、让文本光彩熠熠!生命语文引领下的课堂,教师是“情的充分表达者、情的始终保持者、情的迅速传递者、情的积极激发者、情的有效调适者”。课堂中,王老师巧妙的课堂提示与及时的鼓励评价,牵动着学生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情感的交融的课堂氛围生成的课堂生命的活力与张力。
镜头二:
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不是真的打得那样的痛快、解恨呢?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看看你又没有什么发现。
生:我从“唐僧连忙扯住悟空”发现孙悟空的第一打打得不是太爽快的,因为,唐僧阻拦他。
……
师:我们再回到刚才这位同学读的那句话当中,从“连忙”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生:唐僧扯住悟空的速度非常的快!
师:假如你是唐僧,你要这么快地扯住悟空为了什么?
生:阻挡悟空打白骨精!
师:悟空一打白骨精爽不爽?
生:不爽!
……
生:我还从“有些相信”看出唐僧并不真的相信悟空打死的是妖精,所以他
有些相信。我知道原著中写唐僧有三分相信悟空的。
师:真了不起,你还阅读了原著。同学们,你们觉得理想的师徒关系应该充满什么?
生:信任、理解、关爱、和谐……
师:但是,现在你们可以发现唐僧和孙悟空之间存在着什么?
生:矛盾冲突!
这是瞿卫华老师执教《三打白骨精》一课时的教学片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南通市教研室王爱华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进行了点评:这是一段精彩的生命对话!学生的生命已在教者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从以往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了出来。由于教师注意寻求学生自己的声音,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比较、品味、披文入境,师生各自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着“视界融合”的对话。抓住“矛盾冲突”这一点,师生双方奏出了一曲最壮美的和声,演出了一台最为灵动的话剧。真心地面对课堂,教学朴素平常;真心地面对学生,学生天真无暇;真心地面对学生简单的言语,表达过程是灵动而又趋于完善。瞿老师的点拨步步为营,通过师生间心灵的碰撞,激情的互动,情感的沟通,剖析了充满矛盾的人性关系,引领孩子认识人性、认识社会,真正在为学生的完整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神思灵动滋补。
镜头三:……
实验小学将灵动的富有诗意的生命语文课堂看作是一种理念实践,他们已经走进了“以心灵互动为前提,以知识积累为途径,以情感补钙为关键”的理想的课堂场景,让直观情景的教学更具感染力,让问题情景的设置更有针对性,让想像情景的构思更具创新性,让推理情景的预设更具合理与科学性……
在本次“希望的田野”生命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每一个听课老师都有这样深切的体会:语文就是这样地充满人文气息,这样地充满生命的灵动。上完课的18位老师没有满足鲜花和掌声,而是——
在深刻的反思间,积淀拔节的动力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动力。上完课后,18位老师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入地反思。现摘录几则。
朱国忠老师在反思中写到:
回放古代儿童诗教学的历程,我深切地感到只有把原本凝固的文本消融为流体,它才会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与光彩。因此,我在教学中贴心地审视当下儿童的幸福状况,将自我的童年投注进那些古代儿童诗文本中,让诗歌中的每个词每句话,都染上我生命的色彩,都焐上我生命的温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感到生命语文就是用教师的生命温暖学生生命的文化努力。焐热文本的过程,也是教师的生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激活生长的探险历程。
生命需要激发,幸福需要学习,这是我在反思时的另一深切感受。古代儿童诗如何能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灯,唤醒儿童的生命之心?如何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儿童,让儿童真实地生活在诗意的世界里?我们必须继续沉思这些童年问题。我以为在课堂上给学生安装上“童年幸福向导”是有价值的。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古代儿童诗中读出古代儿童那有温度、有色度的生活,全力还原古代儿童那喷薄着生命活力的生活图景。我努力让学生进行本我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中投注自我,发现了自我。我努力让学生有一种研究的姿态。试图引导他们展开互文链接式和自我比较式的阅读,渐进地追溯到古代儿童的快乐之源。我发现他们童年的原野上播撒了自然的种子,余裕的禾苗,童年的生命得到了唤醒。
杨霞老师在反思中写到:
毫无疑问,童话是陪伴孩子们成长的精神伴侣,而在语文课堂阅读安徒生的经典作品必然会为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共同铺就一层真善美的底色。
对我而言,整个备课和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过程就是心灵的炼狱。那些日子我常常在睡梦中也闪现着小女孩的身影,我悲伤着小女孩的悲伤,痛恶着当时社会的冷漠、残酷与人的良知的泯灭,感动着穷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善良与希望。
而孩子们从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开始体会,感受她小天使一样纯洁的内心:虽然身处地狱一样冷酷的世界,却始终向往天堂。从而得出对人生希望最重要,生命也因希望而富有的道理。改编课本剧的作业孩子们完成得相当出色,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美好结局充满了向往,或者让奶奶复活,或者让他遇到好心的阿姨,或者奇迹般地添了一个小精灵的角色一路陪伴孤独的小女孩……也许正因为孩子们从中读懂了恻隐、良知、善良与同情,所以,才使改编的作品也同样催人泪下、震撼人心吧?
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虽然他并不经常给你一个甜蜜蜜的大团圆──而是让可怜的小女孩点完所有的火柴后冻死。但愈是悲伤,愈是失去,愈是痛苦,就愈觉得善良和美好的弥足珍贵。和孩子们一起沐浴在他的作品里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的内心常常充盈着对善良和爱的珍惜,充盈着对感动和美的追求,而这份充盈的感觉会陪伴终生。
瞿卫华老师在反思中写到:
每执教一堂公开课都是教师的一次重要成长。
选择《三打白骨精》对我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的备课过程经历了数次由“立”到“破”再到“立”的过程。第一次,通过读原著,我发现唐僧其实是一个比较可爱的人物,于是,我萌生了想替唐僧“翻案”的教学构想,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这样教学离学生原有的经验视界太过遥远,教学现场几乎演变成教师的“独角戏”;第二次,我用板块教学的方法推进白骨精的“三变”和孙悟空的“三打”,结果被指出这样教学完全割裂了文本,差点使教学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三次,我紧扣孙悟空的英雄形象,抓住孙悟空与白骨精、唐僧的矛盾冲突来体会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这一次才渐渐有了语文课堂的味道。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姿态相当昂扬,他们小手林立,妙语如珠,引得听课教师赞声一篇。课后,他们在日记中写到:“其实英雄也又自己的苦痛与无奈的,孙悟空他虽然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但是,他也遭受到很多的不理解!”“今天我懂得了抓住矛盾冲突来体会人物性格是阅读小说的一种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