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特色建设 >> 生命语文 >> 正文

生命语文

立足第一学段教材,实施语文课程的“童诗化改编”

一、第一学段语文应该和童诗走得最近

第一学段的语文应该完全属于儿童文学,尤其应该钟情于童诗。从母语的特质来看,汉语是最美丽、最具有诗意的语言。从艺术童年的角度来看,一二年级的学生正是“诗人”的黄金时代。他们说出的话就是诗,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是诗。我们要给儿童以艺术的童年,首先就要为他们提供最匹配的儿童文化阅读文本。从思维的方式来看,童诗是他们特有的生存方式。第一学段的儿童最擅长用童诗的方式来思维,他们秉有儿童的智慧。从匹配性阅读的角度来看,童诗显然是他们适时阅读的美餐,简洁、形象、生动、有趣,儿童喜爱指数很高。因此,第一学段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和童诗走得最近的课程。

二、第一学段语文的“童诗化程度”偏低

第一学段语文课程童诗化程度低的问题现在已经比较复杂。它是语文课程建设理念落后课程实施定位不准、应试性评价以及教师文学素养低下等方面多种原因缠绕纠结的后果。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诗性语在漠视中被边缘化。第一学段的课堂语言应该是诗性语,童诗语。可是让人失望的是,我们的课堂里概括性语言或者抽象语言仍有市场,熟悉化的程式语言、用于对话交际的实用语仍是语文课堂的主流语言。

二是对语文文本的科学化阐释很流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教师面对儿童文学的时候,总是过于严肃,习惯性地运行着科学化的阐释。朱自强教授曾经对此给予尖锐的批评。因为这种非语文、非儿童文学化的阐释之风刮得很猛。即使是一些名教师、品牌教案也不能免俗。内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春天》的课文:“春天对冰雪说了什么?冰雪那么听话都化了。春天对小草说了什么?小草那么听话都绿了。春天对花儿说了什么?花儿那么听话都开了。”这本是一首蓬勃着春天活力的有趣的儿童诗,可是在由北京海淀区一些著名的语文教师编写的教案上,针对课文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春天到了,是真的有春姑娘在说话吗?冰雪都融化了的原因是什么?教案给出的答案很是倒人胃口。第一个答案:不是真的有春姑娘在说话。这是拟人的手法。一下子把童话的色彩给抹掉了。第二个答案,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所以冰雪都化了。这是单纯地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根本就没有语文的视野了,更别说儿童文化的理解坐标了。透视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编者就是用套装的科学知识来分析的。他所提示的教法是科学的、理性的。用知识、理性的概念来取代文学的情感和想象的过程。无形当中,把文学的世界完全变成了用理性、知识去解释的事情。根本就不是童诗的方法。我们可以说,第一学段语文课程的“童诗化”浓度很低。

三是语文教材中童诗所占的比例太小。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课堂练习编写,我们受科学主义的影响也很深重。在不少的语文教材中童诗所占的比例小得几乎可以忽略。经过反复比较,笔者发现,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编辑对童诗的入选是比较重视的。就对苏教版和人教版第一学段的课文和练习(包括“语文园地”)中童诗所占的比例作了一番统计: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13篇,童诗2首,占比为15.38为%。6个练习,3个练习出现童诗,出现率为50%。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26篇,童诗2首,占比为7.69%。8个练习,3个练习出现童诗,出现率为37.5%。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23篇,童诗4首,占比为17.39%。8个练习,2个练习出现童诗,出现率为25%。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24篇,童诗3首,占比为12.5%。8个练习,0个练习出现童诗,出现率为0%。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20篇,童诗9首,占比为45%。6个语文园地,3个语文园地出现童诗,出现率为50%。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34篇,童诗3首,占比为8.82%。8个语文园地,2个语文园地出现童诗,出现率为25%。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34篇,童诗5首,占比为14.71%。8个语文园地,4个语文园地出现童诗,出现率为50%。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32篇,童诗2首,占比为6.25%。8个语文园地,1个语文园地出现童诗,出现率为12.5%。

通过统计分析,笔者发现,两个版本的课文中,童诗所占的平均比例仅为14.56%;两个版本的练习或语文园地中,童诗的平均出现率仅为15%。显然,这两种最具影响力的语文教材,其第一学段教材的童诗化比例也很低,仍不能尽如人意。

三、第一学段语文“非童诗化”的后关涉

童诗,不仅仅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小学第一学段童诗的缺失或语文教材的童诗化程度过低,对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或许能够找到当下中国母语危机的一个起始性的原因。

首先,理想的母语教育体系应该是生态型的,多样而完整。而且这种自然生态必须是高度儿童化的,更多的是用儿童立场来审视的。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便是全语言理论。小学全语言,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语言内容,文学活动的内容必须全面包容故事教学活动、诗歌教学活动、散文教学活动。其中诗歌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儿歌、童诗、古诗、谜语、绕口令等。显然,童诗应该在全语言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的起始母语课程生态失衡,比例失调,童诗萎缩凋敝而被边缘化,儿童的母语生命又如何能够健康地成长?

其次,起始阶段,是儿童诗教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灵非常纯净,对文字、对世界的感受还没有出现“自动化”的转化。母语生活仍然享有陌生化的尊严和神奇迷人的魅力。也就是说,对于童诗来说,一二年级的学生处在最敏感的时期。如果我们错过了儿童阅读童诗的花期,将永远无法弥补。很显然,与童诗阅读黄金期的失之交臂,儿童以后就很难感受到母语世界的圆满、神奇与而美丽。早期对童诗的忽视,没有让儿童尽早地迷上童诗,奠定学诗的基础,这也许就是当下中国人诗教失传、语言程式化的一个源发性的“病因”。

再者,儿童自发性“创作”童诗与自发性歌唱一样都属于缪斯性母语。童诗活动,能够让儿童发现人类声音中抑扬顿挫的乐音所具有的创造联系的巨大潜能。童诗活动的儿童情绪功能,与他们心底深处的情感建立了联系,用一种能够打动他人的方式去表达情感,宣告自己的童年发现。因此,童诗活动是能够涵养儿童缪斯性的创造性母语活动。如果丢失了优秀的童诗,第一学段的儿童不能经常性与童诗嬉戏,过早地被剪掉了童年想象的翅膀,冷却了好奇的热情,他们就将失去缪斯性母语,失去童年的灵性。这就是我们的学生年级越高灵性越少的原因之一。

最后,童诗是儿童阅读的微型车。童诗,因其轻巧而容易启动,因其童趣而更易吸引,属于阅读中的“轻骑系列”。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读性强;富有音乐感的童诗更具可读性,因为儿童的感受和嬉乐方式总是“恩戈麦”式的。如果换成了小列车,孩子读起来费力,就可能有畏难情绪。一旦让这种情绪滋生蔓延,以后想把学生培养成为“酷读一族”也就难于上青天了。

四、第一学段展开“童诗化改编”的可行性策略

教材中童诗所占的比例较低,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我们的语文课程的确需要进一步提高儿童文学化的程度。像朱自强教授所说的那样,要对语文课程进行儿童文学化改造。那么“第一工程”自然应在第一学段全面展开。但是如果童诗所占比例超过教材内容的大半,也不现实。如此,语文课程也就很难完成课标所规定的全面发展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因此,在提高第一学段语文教材童诗化程度方面处于两难的境地。那么,我们该如何怎么解决童诗学段的非童诗化问题呢?笔者经过摸索之后发现,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经过选择,对其进行适度的童诗化改编。这也许是一二年级提高童诗化程度的可行性策略。

1.关联式识字,串词拟境“网”童诗。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归类识字占相当的比例。此类教材在编辑时,贯彻的是“字在词中,关联成串”的原则。因此,这些词一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且多有隐含的联系。由于编辑多选用奇趣自然类或儿童生活类的词语,词语指向的事物,儿童喜爱和亲近指数高,童诗的可生成性强。如果我们能够把词串中内隐的关系发掘出来,让关联性的词语织成一张“意义的网”,并发酵出比较浓郁的童趣,就能把归类识字改编成符合儿童立场的童诗了。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意义识记,而且可以强化童诗的教学,提升识字教学的童诗化程度。

像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4安排的是下面内容:

观察 采集 昆虫

田野树林花丛

螳螂蚂蚁蟋蟀

蝴蝶天牛蜻蜓

这组识字教材安排了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六种昆虫。其中“蚂蚁”“蝴蝶”“蜻蜓”,学生都有过亲密接触的经历,可能还有过匹配性的阅读。所以,这三种童年伴侣型的昆虫,极容易激发学生的有趣回忆,调动起他们进行童诗创作的热情。有了基于儿童经验的逼真分析之后,我们自然可以从田园昆虫词串中提取出儿童最喜爱的蚂蚁等三种昆虫,并量身定制,根据他们各自的长处,安排他们最匹配的环境和最合适的工作。比如,蜻蜓可以到树林上空去从事驾驶飞机的工作。当我们进行了词语重组,并“因虫制宜”地拟定了“田园嬉乐”的童话情境之后,学生很容易化词语为童诗。通过童诗的创写、朗诵来柔性强化字词的分类学习,一举两得,相得益彰。下面就是连词之后所形成的“昆虫爱好”诗。

昆虫的爱好

蜻蜓喜欢开飞机,

遇到树林停停靠;

蚂蚁喜欢做运动,

围着花丛练长跑。

蝴蝶喜欢当演员,

飞进田野去舞蹈。

2.整列式填空,分行延展“补”童诗。低年级的语文教材里面,文后习题或者练习当中的那种非常整齐的填空是比较常见的。排比的形式是比较接近童诗的行款的。如果单句比较长,我们可以重新排版,适当断句分行,从而在形式上进一步接近童诗,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当然,在语言表达上需要“童化转向”。由实用的科学方面转为诗性的童话方向。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回归儿童的想象世界,运用儿童的智慧从童话的角度来思考来表达,恢复自然世界的童话色彩和情趣。如果能够适当补充拟人体角色的鲜明特点,并对句式作些微调,使诗歌整齐而又灵动就更好了。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1的“学用字词句”就是一个典型的整列式填空:你知道它们遇到危险时怎样保护自己吗?

乌龟遇到危险时,就把头、脚缩进硬壳里

山羊遇到危险时,就

刺猬遇到危险时,就

乌贼遇到危险时,就

遇到危险时,就

我们可以顺势利用上述排比式填空题自带的“xx遇到危险时,就xx”这一整齐句式,将其作进一步的童诗化的小短句分行。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原有的动物形象,放大其童话色彩,并对原句作适当的童话定调式补充。经过两步改编,原来的科学知识填空题就成了一个有关动物“自卫的绝密武器”的童诗练习。教师再启发学生将事实性的自卫行为转化为动画片的镜头后,也就有了一首有趣的动物自卫童诗。

自卫的绝密武器

乌龟是个胆小鬼,

遇到危险时,

躲进装甲车里

山羊是个角斗士

遇到危险时,

举起尖角来决斗

刺猬是个机灵的魔术师

遇到危险时,

蜷成一团变成刺儿球

乌贼喜欢放烟雾弹,

遇到危险时,

喷出墨汁

制造乌云来脱身

狐狸最爱使用化学武器

遇到危险时,

放个臭屁

熏倒敌人乘机逃命

3.童话类课文,凸显主节“洗”童诗。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在第一学段,儿童文学类的文本占到一定的比例。其中,童话故事是个“大户”。由于童话和童诗是亲密的邻居,在“富含童趣”“拟人体角色”“美好导向”等方面有着兄弟般的相似性。所以它们之间只有一墙之隔,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我们可以说童话蕴含着转化为童诗的最大可能性。笔者经过几次尝试,发现可以采用“三步洗句法”去实现童话课文的童诗化改编:(1)淘洗与瘦身。在教学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在学生熟悉故事的主要情节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好取主去次的工作。去除故事中一些次要的情节、句段,明晰并画出故事中体现主要情节的句段。这是童话变身为童诗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完成的“瘦身”的工作,“沙里淘金”的工序。毕竟童诗要比童话精炼得多,允许它有灵动的跳跃。(2)初排与复选。将淘洗出的精华句子按照课文的顺序分行排列。然后从游戏性和启发性这两个维度对进入初排的句子进行仔细的考量。再淘汰掉一些相比较而言儿童文学化指数稍低的句子,从而保证留下情节中的“钢架”和句子中的“纯金”。(3)微调与串珠。对句子的顺序与个别的词语作些微调,加上一些必需的连接句,尽量考虑到押韵的问题。从而较为完美地把童话故事的情节主句(语珠)串联起来。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26课《小白兔和小灰兔》,主要讲的是小灰兔和小白兔都是好孩子,他们都能主动帮老山羊收白菜。可是,面对老山羊的答谢,小灰兔接受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吃完了又去要;小白兔不要白菜要菜子,自己种白菜,收了很多白菜,还给老山羊送去一担。这个童话故事就具有转身为童诗的潜质。在课文学习的综合生成阶段,我们按照上述的三步改编法,围绕“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一最具启发性的话语去洗练精华,进一步强化小灰兔和小白兔之间的对比势差,特写小白兔的启发性形象,就能够凝缩出一首蕴含积极的劳动意义导向的童诗来。从而更巧妙地寓热爱劳动的教育于生动形象的故事诗之中,有效提升文本形象的思想密度。

菜子“生”白菜

小灰兔,小白兔,

帮助老山羊收白菜。

老山羊送给小灰兔

一车大白菜;

小白兔只拿了

一些菜子回来。

小白兔翻地播种

菜子变出很多的小白菜。

小白兔浇水又施肥

拔草再捉虫,

白菜长得叶儿绿茎儿白。

小灰兔只吃不干活,

一车白菜吃起来很快。

吃光了无奈,

又去向老山羊“借债”。

小白兔过得很自在:

白菜吃不完,

反过来送给老山羊。

看来是要白菜还是菜子,

是坐吃山空还是自己劳动,

一定要好好盘算。

道理其实很简单:

“只有自己种,

才有吃不完的菜。”

除了把童话文本改编成童诗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文后主线型、画龙点睛类的习题,反复咀嚼原文,尝试诗性的阐释——用诗意的方式来回答散文化的问题。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课《蜗牛的奖杯》,文后习题5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对于童话故事中启迪性哲理的感悟,对于训诫意义的生成,教者完全可以尝试将学生的散点回答排练成一首童诗《蜗牛的悲剧》:

蜗牛的悲剧

你曾经是虫子中的“鸟儿”,

蜜蜂、蝴蝶

谁都不是你的对手;

可如今,

你翅膀被“剪”短,

你不能,不能再飞。

蜗牛呀,

当年的奖杯,

不是你的房车,

而是你最大的负担。

这就是你最大的不幸……

4.说写类练习,放大亮点“飞”童诗。第一学段的孩子比较小,让他们写完整的记叙文不太合适。众多教材,考虑到一二年级学生表达的可能性以及多元智能发展的敏感期,说写练习尽量安排想象类的题材。像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练习8中的“说说写写”就编排了想象未来的交通工具的样子的内容。这些想象类题材非常适合儿童“本能的缪斯”思维方式,他们在自由的飞翔中容易捕捉到奇思妙想。至于那些涉及到“可爱的小动物”“奇妙的植物”的说写练习,也由于小孩子天生喜欢大自然,使得其情趣指数得以攀升。想象类和自然类的说写练习,在学生被好奇吸引之后,总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而这些有趣的发现正是童诗改编与创写的主要原料。因此,第一学段的此类练习是完全有条件改编成童诗创写项目的。既提高了童诗教育的密度,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达成了一种适时匹配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仔细研究这些教材,我们就会发现,说写练习的题目里面是有“诗核”存在的。只要我们主要为诗核配上卫星,或者充分放大诗诗的亮度,让学生尽情地畅想,就能飞出一首首洋溢着童趣的小诗来。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安排的内容是《奇妙的动物世界》:“鹦鹉能学人说话,大象能帮人搬运东西,经过训练的狗,能为盲人引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动物世界真奇妙!你身边有哪些动物,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和这些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说出来和同学交流交流。”而在接下来的连锁型练习“写一写”中,则要求学写写自己熟悉的动物。可以描写它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或者是自己和这个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显然,题目中已经将各种动物的奇妙之处点了出来。只是这些奇妙的本领还不够醒目,不够儿童化,需要进行“夸张化”和“比拟化”加工,更有效地亮彩这些动物的绝妙本领,诗化孩子心中的自然世界。下面的这首《本领高强的动物明星》可能要比散文式的题目更能打动孩子的好奇心。

本领高强的动物明星

嘴里藏着录音器,

鹦鹉学舌真调皮;

身体就是起重机,

大象搬运有力气;

双眼充当导航仪,

导盲犬一点不着急;

喀啦喀啦抽鞭子,

响尾蛇绳操得第一;

唱起摇滚吱吱吱,

蝉儿实在有毅力;

打着灯笼来引吸

萤火虫真有诗意。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6“口语交际”中的“听故事讲故事”编排的是听讲《小猫钓鱼》的故事。教者也可以带领学生在熟悉故事之后,放大并聚焦老猫的“一心一意”和小猫的“三心二意”,展开实时性的对照。从而把这首秉有诗趣的故事改成一首更具感发力量的童诗。

小猫钓蝶

小猫跟着妈妈

去钓鱼,

吊钩放进了河中,

小猫的心飘到了半空。

妈妈一心一意钓鱼,

钓到一条又一条;

小猫一手扶着钓竿,

眼睛却在追着蝴蝶跑。

小猫三心二意做事:

连小鱼的一片鳞,

都没看见;

连蝴蝶的一只翅,

也没“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