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实验指南
(点击此链接可下载电子文档:三年级下册实验指南)
1.土壤里有什么
一、目的:
认识土壤成分。
二、器材:
土壤、杯子、搅拌棒、纸巾、酒精灯、蒸发皿等。
三、操作提要:
1.纸巾握新鲜的泥土。
2.土块放入水中。
3.搅拌静置后,观察土壤分层现象。
4.烧土壤。
注意点: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a.火柴点燃。b.外焰加热。c.灯帽熄灭。
提醒学生不要碰酒精灯和蒸发皿,以防烫伤
引导学生关注土壤颜色的变化以及散发出的气味。
四、原理与结论:
活动一和二,为说明自然状态下的的土壤含有一定水分和空气。
活动三,为说明土壤中物质较丰富,既有能漂浮于水的,又有沉于水下的,既有颗粒较小的,也有颗粒较大的物质。
活动四,主要为说明土壤含有落叶、动物粪便或残体形成的有机物成分。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一、目的:
了解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的差异。
二、器材:
配置好的三类土壤(每份60ml)、渗水实验装置、水、量杯(筒)、玻璃棒。
三、操作提要:
1.实验中需要的自然界样本在同一地区很难找齐,可“人工”配置三类土壤样本,:用沙粒和陶泥分别按1:5、3:3、5:1配置成“人造”黏土、壤土、沙土。
2.三类土应平铺于容器内,可用小刀轻轻刮平。
3.倒水时应注意:a.三名学生同时操作。b.用玻璃棒贴容器壁缓慢倒入。c.倒水后勿动实验装置。
四、原理与结论:
大颗粒间的缝隙也会大一些,所以,沙粒成分居多的沙土渗水性最强,黏粒成分居多的黏土渗水性最弱,而壤土渗水性适中。
3.种子里有什么
一、目的:
认识种子的构造。
二、器材:
浸泡过的蚕豆种子、镊子、放大镜。
三、操作提要:
1.让学生先预测,并画出想象中的种子内部的样子。
2.指导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的种皮剥去,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
3.观察后再次画图,通过对比,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四、原理与结论:
种子的构造——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由种皮、两片子叶和胚构成;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由果皮和种皮、单片子叶和胚构成。
4.种子萌发的条件
一、目的:
探究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二、器材:
4只广口瓶、瓶塞、纱布、黄豆种子。
三、操作提要:
1.四只瓶横卧放置,铺上纱布,并分别作如下设置:
1号,放入四粒黄豆。2号、3号,放入黄豆后,洒上水,使纱布完全湿润。4号,多加些水,使种子完全浸泡在水下。
2.将1、2、4号瓶放在有遮光作用的橱柜中,3号放入冰箱。
3.5—7天后观察。
四、原理与结论:
本实验只有2号瓶中的大豆种子会萌发。这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与光线无关。
5.茎的作用
一、目的:
认识茎的作用。
二、器材:
一株茎较透明的植物、烧瓶、红墨水、小刀等。
三、操作提要:
1.为让学生看清红墨水沿着导管由下向上慢慢移动,可选择茎较嫩的芹菜。
2.茎的斜切要适当作些指导。
四、原理与结论:
茎主要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连接身体的其它各部分,二是承担运输任务——把水和土壤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其它部分。
6.
7.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变化
一、目的:
认识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
二、器材:花生、绿豆、面粉、天平、量杯、搅拌棒、小刀等。
三、操作提要:
1.要正确利用天平称取定量的固体:
水平放置天平,托盘上各放置一张纸片。天平调零:a游码归零,b、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右盘放定量要求的砝码,左盘逐渐添加所称物品,直至天平平衡(可借助药匙作微调)。
2.烧杯、量杯一定要保持洁净干燥,以免面粉粘附。
3.操作时,可直接将测好体积的黄豆、绿豆直接倒入面粉,并搅拌。
四、原理与结论:
固体混合后质量不会有变化,即为各种固体混合前的质量之和,但体积却会略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这是因为颗粒小的固体占据了颗粒较大的固体之间的缝隙,从而“节约”了空间。
8.同体积的液体比重量
一、目的:
知道同样多的液体不同样重。
二、器材:
天平、量杯,水、蜂蜜、油等,记录表等。
三、操作提要:
1.这个是个控制条件的实验,所以装液体的杯子规格要一致,液体体积要一样多。
2.没有简易天平也可用托盘天平替代。
*建议:如应器材问题,不能做分组实验,建议准确称量出多种常用液体的质量,并做一下排名,加深学生印象。
四、原理与结论:
同体积的液体它们的质量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他们的密度是不同的,一般水的密度即为1克/立方厘米。
9.固体的溶解与分离
一、目的:
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二、器材:
水、烧杯、蜂蜜、量杯、植物油、搅拌棒。
三、操作提要:
1.可用标本瓶作容器,先按蜂蜜→水→油的顺序倒,再按油→蜂蜜→水的顺序倒,体现沉浮结果与倒的顺序无关。
2.用搅拌棒进一步搅拌,又可进行另一项探究,即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四、原理与结论:
各种液体倒入水中,也会有上浮和下沉现象,但生活中会沉入水中又不溶于水的液体很难找。所以教材只能选择了蜂蜜做沉浮实验,但蜂蜜溶于水,所以在操作时还是应注意些。
在用搅拌棒搅拌后,蜂蜜会“消失”——蜂蜜溶解于水了,而油并不会有改变,因为油不溶于水。
10.研究液体的沉浮
一、目的:
认识固体混的溶解现象,了解几种与水分离的方法。
二、器材:
盐、面粉(洁净的沙粒)、水、烧杯、搅拌棒、过滤装置、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试管夹。
三、操作提要:
1.溶解实验。注意盐和面粉放入水中实验条件的一致,如量的多少,搅拌的快慢和时间。搅拌完成后,要静置充分的时间让面粉沉淀。
2.沉淀与过滤。从水中分离面粉既可以用沉淀的方法,也可以用过滤的方法。
3.蒸发实验。盐从水中的分离实验,实验装置和实验注意点与《加热土壤》相似,但这个实验时间较长,可置于一旁。先完成其它教学,待效果出现后观察。
四、原理与结论:
固体放到水里,有些物质会溶解到水里,有些却不能溶解。
不溶解的物质,有的会沉到水底,有的会浮于水面(极少物质也可能出现悬浮现象),沉于水中的物质既可用沉淀法又可用过滤法使固体从水中分离,而浮(悬浮)于水中的物质,则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11.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变化
一、目的:
认识液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
二、器材:
水、酒精、墨水、量筒、天平、烧杯、搅拌棒、一次性塑料杯、滴管。
三、操作提要:
1.要天平左盘加一个较大的一次性塑料杯,对天平进行调零,即作天平的去皮处理。
2.水用墨水作染色处理,再开展测量活动。
3.可各取50克,倒回烧杯进行混合,再到天平上称量。
4.混合后测体积可也各取50ml,要用搅拌棒充分搅拌。
四、原理与结论:
水与酒精混合后质量不会有变化,即为各种固体混合前的质量之和,但体积却会略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其原理其实比较复杂,通常的解释为水分子之间有间隙,酒精分子之间也有间隙,且间隙大小不一样,混合时有些分子运动到了间隙中,从而使总体积减小——这跟固体混合的解释类似。但这一说法不能解释有些液体混合后体积反而增大,所以也有用“分子间引力作用”的说法解释的。
12.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目的:
知道改变形状可使下沉物体浮起来。
懂得借助漂浮物可使下沉物体浮起来。
知道减轻重量可使下沉物体浮起来。
了解往水里加盐可使一些物体浮起来。
二、器材:
水、橡皮泥、木块、泡沫板、细铁丝、烧杯、水槽、小潜艇装置、鸡蛋、盐等。
三、操作提要:
1.将橡皮泥捏成船状,并引导学生尽量增大船体。
2.用各种轻质材料做成漂浮物——“船”、“排筏”等。
3.用针筒调节空气,使小潜艇上浮、下沉,并研究其中道理。
4.水中加盐要注意搅拌,使盐充分溶解。
四、原理与结论:
1.改变形状,使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也会相应增大。
2.物体借助漂浮物也可以浮起来。
3.减轻自身重量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4.水中加盐,即提高水的密度,能使有些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13.测量气温
一、目的:
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教室内的气温。
二、器材:
温度表。
三、操作提要:
1.认识温度计,了解温度计上所标注的信息的含义。
2.注意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选用有表盘的温度计更方便,单只温度计应持住温度计的中上部,手不触碰玻璃泡部分。
眼睛视线与液柱顶端平齐。
注意读摄氏温标一侧的读数。
四、原理与结论:
气温需用温度计测量,一般温度计会同时标注摄氏和华氏两种温标,我们测量时选择摄氏温标。常见的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的膨胀介质为水银、酒精、煤油,酒精、煤油常被染成红色。
三种温度计的辨认常识与特点:银色为水银温度计,特点为准确性较高,适合测量较高温度的物体。红色为酒精或煤油,但酒精温度计最高测量温度一般在50—60摄氏度,所以不能用来测量沸水温度。液柱也为红色,但最高刻度达到100摄氏度的即为煤油温度计。
14.制作雨量器
一、目的:
自制雨量器。
二、器材:
呈圆柱体的大饮料瓶、胶带、标尺、剪刀、双面胶。
三、操作提要:
1.制作雨量器并非各种塑料瓶都适合,应选择瓶体规则,成圆柱体的瓶子。
2.沿瓶的肩部略下的位置剪开,取下部作收集容器,上部倒扣作漏斗。
3.瓶身侧面竖直贴上防水标尺。
4.使用时,先把水加至“0”刻度处,放置在空旷、无遮挡物的地方。
5.雨停后,取回雨量器,读出读数。
四、原理与结论:
制作雨量器应选用瓶身为规则的圆柱体的塑料瓶,但大小倒可以不限。
标尺刻度应精确到1毫米,描述雨量的单位也为毫米,24小时内雨量标准:小雨——0.1~10毫米,中雨——10~25毫米,大雨25~50毫米,暴雨——50~100毫米,大暴雨——100~200毫米,特大暴雨——200毫米以上(教材资料)。
标准雨量器一般为直径20厘米的圆筒,筒内置有储水瓶。测量时,将储水瓶取回,倒入专用的雨量量筒进行测量。
15.用量筒测量杯子容积
一、目的:
通过测量容积,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并体会“标准化”的意义。
二、器材:
烧杯或其它杯子、水、量筒、水槽。
三、操作提要:
1.被测杯子应装满水,若因过满,无法顺利全部倒入量筒,可将水先转移至较大容器,再倒入量筒。
2.要注意量筒的正确使用:
目测被测液体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量筒。
倒水时,量筒可稍稍倾斜,烧杯口紧贴量筒边缘,缓缓倒入,避免液体流出。
读数前,将量筒放置在水平台面上,读数时,调整身体姿势,使视线与凹液面的底部保持水平。
四、原理与结论:
本实验目的之一就为让学生正确学会使用量筒,量筒使用的单位为毫升,根据大小不同,最小刻度有1毫升、5毫升等不同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