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培育站 >> 正文

乡村培育站

运用扩展思维,开发文本资源

近期,本人有幸捧读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先生著述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一书,感觉受益匪浅,犹如拨云见日。书中对于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矛盾疑团作了科学合理的分析,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理论性强、指导性高,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特别是第三章第一小节中提到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开放性问题,本人颇受启发。书中写到:“开放性俗称弹性,意思是说在‘教什么’上,语文教材要给教师留有开发的空间”。开放性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随意教什么,或者高兴怎样就怎样教,而是在合理解读文本的前提下,提炼出与文本体式相应的阅读态度、阅读方式、阅读技能。所以说,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就要深入挖掘文本中潜藏的资源,不能照本宣科,而要运用扩展思维,增加文本的宽度延长文本的深度,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整合与建构”,课堂才是生成的课堂,语文才是活的语文。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的古诗阅读教学。古诗言简义丰、言近旨远,或一字传神,或一句表意。我们在教学时就决不能蜻蜓点水、拂袖而过,而要像淘金者发现矿藏一样向文本的纵深开掘、扩展延伸。当你带着学生慢慢品读,诗的味道便会在你身边不断升腾、缭绕。如教学《所见》,朗读诗歌一、二两句就知道诗歌描述的是一位自由、快乐的牧童形象,因为“歌声振林樾”,至于牧童当时是怎样的快乐?一个“振”字增强了表达效果,为了强化学生对牧童形象的认知和体会“振”字的妙处,我让学生试着扮演牧童,边骑着牛儿边唱着歌,学生唱着自己喜欢的歌儿,内心也随着牧童快乐起来。这么爱唱歌的牧童最后怎么就不唱了呢?原来一只鸣蝉吸引了他的眼球,使他闭口站立。牧童会怎样捕鸣蝉呢?诗歌留下了空白,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对于捕蝉,农村孩子都有所见识和体验,此时我把这一生活图景通过学生的表演搬进课堂或者进行再创造,这样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更加逼真地展现出来。表演扩展了诗句的内容,加强了语句的品读,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得人物形象的理解生动饱满。

古诗中有些语句含蓄隽永、充满哲理,如果从字面上进行剖析,只会味同嚼蜡,诗句的意味便会寡淡。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是诗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验总结,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思维向现实的生活扩展链接,让妙语箴言在生活的链接中熠熠生辉。如《冬夜读书示子聿》中陆游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人生哲理告诫自己的儿子,也奉献给了读者。诗句告诉我们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更要亲自实践。课上,我问学生:“生活中,你有没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的事情呢?”学生立即想起了最近科学书上讲过的诸多有趣的生活现象:瓶子“吃”鸡蛋、纸片托水杯、柠檬会发电等,到底这些现象是真是假?这再一次唤醒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于是他们回家一个个自己尝试着做实验,第二天滔滔不绝地向同学汇报,有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实验成果,还把道具带了过来亲自演示给大家看,让人由衷佩服他们的探究精神。我想:陆游那两句名言的深刻内涵,学生通过生活的链接是真正领悟到了。                   

        文本的资源丰富深厚,教学中不大可能将种种方面兼而顾之,也无必要对例文的字词句篇语修逻常面面俱到,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确定对学生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