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李吉林老师学习”师德演讲稿
师爱无痕,永远追寻的教育梦想
江苏省通州市实验小学 张凝玉
“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看/树梢轻轻摆动/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看/湖面泛起了碧波/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这是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本中的一首小诗,我常常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而每当此时,我就会扪心自问:十六年了,在过去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我是否留下了风一般的印记?我在多少学子的内心留下阵阵涟漪?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片圣洁而宁静的土地上,闪动着辛勤劳作的身影。我目睹着青年教师们把满腔热情倾注于三尺讲台,无怨无悔;已是中年的将家务搁置一旁,浇灌着教科研的花朵;年过半百的还在如黄牛耕耘,乐此不疲。这一切,只是为了实现心中原始的梦想——教书育人;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和鞭笞着我:生命,在于不断的探索,不息的奉献。
几千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摸打滚爬中,我们品尝了种种酸甜苦辣。在这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年代,我和许许多多同仁一样,远离喧嚣的人群,告别灯红酒绿,依傍香樟,留连亭台,与那童言稚语对话,清风白云聆听着这人世间最真最纯的声音;宁静的夜晚,一灯如豆,四壁清辉,阅读文字,上网搜索,钻研教材等等,使得幼小的女儿也用异样的眼光,一次又一次地审视她这位不称职的母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默默地传递着爱的启蒙,期待用真诚换取孩子们的信任,努力用关怀呵护着他们的成长。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学识在增长,思想在深刻,智慧在延展,我们收获着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是远远超越物质的奖赏。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幕:
一天早上,突然而至的雨点打在我的身上。
一个腼腆的女孩轻轻喊了声“张老师,”还没等我回应,小花伞已遮住她那微红的脸,倏地擦肩而过。
她在前面小跑了一阵,却又突然停下脚步,转身招呼:“老师,快来!”我微笑着躲进她举高的雨伞里。
到了教室,帮女孩合伞时,发现伞竟然没有柄,两根钢丝也骨折了。
小姑娘的脸又红了:“我这伞坏了……”
我摸着孩子的脑袋说:“谢谢你,这是我所见到的最美丽的花伞”。
(选自我的《班务日记》)
这样的细节,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它却一次又一次温暖着我们的灵魂;正源于那一份份细小的感动,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从事教育这一行,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永远不会忘记: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重庆开县一座油井发生井喷,死神裹挟着毒气,在黑暗中向人们扑来。寄宿的师生们得到通知,紧张而有序地转移……几十个小时过去了,又累又饿的学生终于盼来了食品。教师陈善枝的儿子却被从队伍中拉出,排到了3000名学生队伍的最后面。儿子泪水涟涟:妈妈,我也是学生,你为什么要我排最后?陈老师嘴唇蠕动了半天,才说:“你和他们不同。因为他们没有妈妈在身边,你有。”
那一个镜头,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在我的身边,有这么一位老师。她平时言语虽不多,但总能让人感受她的平和与友善。每天清晨,天才蒙蒙亮,年近不惑的她忙完家人的早饭,就匆匆忙忙开着车从南通赶往通州。接下来,就是一整天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习研讨、找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有时放晚学了,她还陪着几个学习困难户。办公室老师劝她早点回去,免得碰上堵车的高峰。她轻轻一笑:“这几个孩子今天不把题目搞懂,明天交上来的作业那是无法想象。那时,孩子痛苦,我更痛苦。”于是,经常性的,当她精疲力竭地赶回南通时,四下早已是万家灯火。这位默默的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她就是我们实小五年级的——张霞玲老师。
细节之处见真情,细节之处见人品。在我们实验小学,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默默奉献。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芒。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绩,但他们日复一日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他们早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儿童的心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我今天再次品味陶行知老先生恪守的人生信条,不禁为之动容,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啊,只有真正做到无“私欲” 无“己念”,人啊,才能读懂生命的内涵。“岁月之流无尽期,人生苦短才追寻。”当我们垂暮之年,有一个学生还能像儿时那样,深深地向你鞠上一躬,这就是上苍赐予我们的最高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