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
育人故事 徐红梅
曾听老教师们讲过:“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一转眼,我在三尺讲台上也走过了二十年,当了十多年班主任,教了千余孩子,成了新老师眼里的老教师。在这期间,有辛酸,有喜悦,有道不尽的故事。
有位林同学让我记忆深刻,他学习基础较薄弱,精力旺盛,总是管不住自己,还时常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是班级里的“小刺头”。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和担当,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林同学虽有些缺点,但他的品质却有着闪光点,是个乐于为班级出力,热心且有担当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班级管理不应是单向约束,而应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沃土。通过在班级中推行“岗位责任制”,将纪律、卫生、学习等事务细化为多个岗位,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我鼓励林同学担任了班级的劳动委员,他小到每天的值日检查,大到每周的大扫除,都能安排妥当,班级卫生再没扣过分。这个过程中提高了他的班级的主人翁意识,会反思很多自身的行为,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学习成绩也潜移默化的有了一定的提升。
还有位羌同学,有一段时间忽然变得沉默寡言,上课时心不在焉,还偶尔打瞌睡。我通过找她聊天和与她关系好的同学询问,得知她是因家里父母吵架导致心情不好,而且夜里经常噩梦不断休息不好。班主任不仅是管理者,更应是学生的心灵守护者。我校有着“心灵周约”制度,我一直坚持从“心灵周约”本上发现学生可能得心理问题,并且利用课间、午休等碎片时间,与学生一对一交流。得知羌同学的情况后,我便利用“心灵周约”的制度,每周邀请她到办公室“分享一个小秘密”,帮她渐渐打开心扉。同时与她的父母沟通,建议他们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平稳度过敏感的青春期。经过一个月的“心理按摩”,羌同学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人也变的像原来一样开朗,成绩也有恢复到了原有的水平。
疫情期间,刚开始上网课的时候,课堂效率不高,部分同学人在心不在。陈同学父母在外地工作,爷爷奶奶约束不了,多次上课迟到,课后和同学一起打游戏,作业不完成。因处于疫情时期,也无法针对性的进行家访。对待特殊学生,我坚持“一人一策”。 经过摸索和总结经验,我为居家学习的学生制定了“个性化作息表”,每次上课要求学生打开摄像头,避免了账号登录人不在的情况,也可以时刻看到学生是否有溜号、瞌睡的情况。同时我也有意识的增加课堂提问次数,通过实时交流,保证了学生精力的集中和课堂的纪律。课后我还联合家长组建“线上学习互助小组”,请厨师家长做一次“临时教师”,在课余开“厨艺课”教家常菜,“寓教于乐”,让特殊时期的教育充满烟火气,让孩子们更加喜欢上网课,进一步提升了网课效率。
二十年的园丁工作,让我从学生眼里的知心大姐姐变成了知心阿姨,无数的孩子给了我无数的感动,也让我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含义。教育是我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事业,我将同孩子们一起继续成长,成为更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