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故事:
做乡村教育路上的点灯人
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郁大秀
农村学校,我们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这些关键词:“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不爱学习”“家长忙于生计,没有精力管教孩子”。“农村孩子越来越难教。”这是乡村教师的感慨。面对这个特殊群体,究竟如何“立德树人”?从教27年,我一直尝试着用语文的方式改变学生。
一、以文润心:最真的文字书写成长的故事
临近中考,深夜,我独自静坐在办公室,脑海里浮现出这三年来孩子在语文学科上的努力和成长,我带领他们从不敢到挑战,从不行到我行,能力和分数是他们的勋章。可是现在我却一筹莫展,难道要功亏一篑了吗?不,绝不能坐以待毙。既然有声的语言已经苍白无力,那么就让无声的文字去披荆斩棘。此念一出,我深知前方的路很难走,但为了孩子的未来,我必须另辟蹊径,突破困难。
我打算从他们中间寻找榜样,写成小传,传递正能量。说干就干,考前十天,我每天坚持亲笔写一位学生,配图配乐,让孩子阅读,以此增强他们临考的信心和斗志。成为被写作对象的,当然更自强不息;倾听他人故事的,也奋发图强。中考结束,有不少孩子对我说:“郁老师,您知道考前那些文章对我们有多重要吗?”其实,他们不知道,那一个个熬到深夜,反复改稿的日子,对我来讲,同样重要。还有一个孩子说:“郁老师,如果没有《这个男生,不简单》,我是考不上通州高中的。谢谢您把我写的那么好。” 原来我用情在写,孩子们用心在品。
一篇篇量身定制的成长故事,驱散了孩子们内心的焦躁,以文润心,我一直在推动。
二、以球传情:用篮球唤醒可爱的你
我曾带的班里有个小杰同学,三天两头借口感冒发烧头疼请假,早读经常迟到缺勤,上课总是心思游离,有时甚至直接趴在课桌上睡觉。我曾尝试多种方法,谈心交流或严厉责怪甚至让他回家反省,可是他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口头上答应得很好,可事后仍一如既往。这让我和各科老师对他都头痛不已。为此,我也联系了小杰的爸爸,他表示孩子平时不跟他生活在一起,已经通过电话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几次下来小杰的状态并未有任何改观,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到小杰家多次进行家访。我了解到小杰父母离异,小杰跟爸爸一起生活,后来爸爸又重新组建了家庭,小杰小学开始就一直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小杰自小不爱说话,进入初中后性格更古怪了,现在爷爷奶奶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爸爸也拿他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让他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课后我试着接近他,拉近关系,但一直未有成效。通过日常的观察,我发现他晚自习前总喜欢去操场投篮,于是有几次我也胯上篮球跟他在篮球场交流起打篮球的快乐。通过几次球场的沟通,他渐渐愿意主动跟我交流了,我鼓励他参加了学校的篮球队,后来还参加了校队的篮球比赛。看到他在赛场上的专注投入,与队员之前配合默契,我知道他身上的能量正在
一点一点地积蓄回来,我能看出来他眼里逐渐有了光。
一个篮球激发了孩子的运动潜能,燃起了学习的热情,以球传情,我尝试着。
三、以文励志:最震撼的文字指引你前行
小涵是我去年刚教的初一学生,他靠爷爷生活,自私、叛逆、消极,在班里简直是一个小霸王。那空白的作业本,不及格的试卷,课上恣意的睡姿,不屑的语气,凶狠的眼神,无不让老师同学畏而远之。
我反复问自己:难教是放弃他的理由吗?不,我坚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我把急躁变耐心,把结果变期待,把要求变引领。多少次,我放下疲惫在办公室陪小涵背课文,不厌其烦地教他正确书写;多少次,和风细雨地促膝谈心,给予关怀和信心……在我和小涵的不断努力下,慢慢地,他的语文成绩终于迎来了及格的新局面。一颗爱语文的幼苗正在他内心深处破土而出。我必须乘胜追击,竭智尽力让幼苗继续生长。
我经常在班级开展语文活动,有朗诵会、故事会等。从两三个孩子带头参加到一群孩子积极报名,我看到了模范的引领作用,见证了孩子们的变化。
小涵声音响亮,我鼓励他参加朗诵活动并反复指导,当他站在讲台上自信地朗诵时,我感受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深刻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做教师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穷尽毕生之力,研究如何做一个最优秀、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我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为了激励他继续努力,我拿出了自己珍藏已久的一本书——《向上的力量》,送给他,期待他从这些克服困难、逆袭成功的学子身上能获得继续攀登的力量。在期末考试中小涵不负所望取得114分的好成绩,他也成功带动其他几个孩子取得了大进步。
一次次触动心弦的鼓舞激发了求知的动力,以文励志,我从未停止。
在“立德树人”的路上,乡村教育人,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我和他们一起,选择了农村,风雨兼程。携一缕阳光,待四季花开;点一盏心灯,照亮不变的初心。做乡村教育路上的点灯人,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