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为基,以心育魂——我的育人手记
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顾东强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同时承担班主任工作的近二十年年里,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简单传递,而在于用科学的逻辑唤醒思维,用真诚的关怀点亮心灵。物理公式的推导或许有标准答案,但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都需要用耐心与智慧去书写。
从“抗拒公式”到“爱上实验”:一场关于信任的重建
初中初二年级才开始学习物理,所以我的班主任经历都是从初二开始。所以,我担任班主任都是中途接手班主任工作。记得五年前接手的那个班级里,有个叫小昂的男生。第一次物理测验,他的物理成绩排在班级倒数,作业本上满是潦草的字迹,甚至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基础理论旁,画了个歪斜的问号。我找他谈话时,他始终低着头,指尖反复摩挲着衣角:“老师,我脑子笨,学不会这些东西,就像我爸说的,我不是学理科的料。”
课后我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才知道小昂的父亲是货车司机,常年在外奔波,母亲在家务农,夫妻俩总觉得“读书无用”,常对小昂说“实在学不进去就早点出来挣钱”。家庭环境的影响,让这个十三岁的少年早早给自己贴上了“学不会”的标签。
有一次物理课讲“浮力”,我特意准备了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铁块在空气中和水中的拉力差。分组时,我让小昂担任组长,负责记录数据。他起初连连摆手:“老师,我不行,我会搞砸的。”我蹲下身,指着实验器材说:“你看,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只要视线与刻度线保持水平,读数就不会错。就像开车要看仪表盘一样,这是最基础的操作,你肯定能做好。”
或许是“开车”这个词触动了他,他迟疑着接过测力计。当小组成功算出铁块所受浮力,与理论值仅相差0.1牛时,他眼里第一次有了光。下课后,他主动走到讲台旁:“老师,原来物理不是光靠背公式啊?”我笑着递给他一本空白实验记录本:“明天我们学压强,你愿意帮老师准备实验器材吗?”
那之后的时光里,小昂成了物理办公室的“常客”。他会提前到帮我搬运烧杯、调试酒精灯,甚至在周末主动问我要实验视频反复观看。有一次,他拿着自制的“浮沉子”跑到办公室——用矿泉水瓶和口服液瓶组装的装置,能通过挤压瓶身控制小瓶的沉浮。“老师,这是不是就是潜水艇的原理?”他兴奋地演示着,额前的碎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
期末复习时,子昂的物理错题本已经积累了整整两本,每道题旁都用红笔写着错误原因:“此处混淆了重力与质量”“未考虑大气压对测量的影响”。虽说字形不是特别漂亮,但是写得很工整,可以看出他特别用心的在写。期末考试,他的物理成绩跃升至班级中游,更重要的是,他在班会课上主动发言:“我现在知道了,能不能学好,不取决于别人怎么说,而取决于自己肯不肯试。”
后来他的父亲来开家长会,我特意播放了小昂在物理课中演示实验的视频。这位黝黑的中年男人看着屏幕里侃侃而谈的儿子,眼眶微微发红,会后拉着我的手反复道谢:“老师,是您让我知道,我儿子不是笨,是我以前太糊涂了。”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不仅在于改变学生,更在于影响家庭。
用“物理思维”化解成长困惑:当科学逻辑遇见青春迷茫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时常会因同学矛盾、学业压力陷入迷茫。作为班主任,我常试着用物理原理引导他们理性看待问题。
去年班里有两个女生闹矛盾:班长晓雨和文艺委员小琪,因为运动会方阵设计意见不合,冷战了整整两周。晓雨觉得小琪“审美大于实用”,小琪指责晓雨“不懂变通”,两人在自习课上甚至互摔课本。
我没有直接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在班会课上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环节:用“力的合成”解释人际相处。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成钝角的力的示意图:“大家看,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时,合力会减小,甚至可能相互抵消。就像我们有时候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肯让步,就像这两个反向的力,不仅完不成任务,还会消耗彼此的精力。”
接着,我擦掉原图,重新画了两个成锐角的力:“但如果我们调整方向,让两个力形成夹角,哪怕不是完全同向,合力也会比单个力更大。晓雨擅长计算队列间距,小琪擅长设计队形变换,这两个‘力’如果能配合,一定能做出最棒的方案。”
课后,我让两人一起负责修改方案。三天后,她们拿着设计图来找我:晓雨计算出的等边三角形队列保证了每个学生的间距相等,小琪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变换成五角星的创意,用不同颜色的班服区分顶点与边点。运动会那天,我们班的方阵获得了“入场方阵第一名”,并且取得了学校运动会总分第二名,颁奖时,晓雨和小琪紧紧牵着手,站在队伍最前面。
这件事让我更加确信:物理中的“平衡”“守恒”“合力”等概念,其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讲“能量守恒定律”时,我会告诉学生:“就像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你们付出的每一分努力,也绝不会凭空消失,终会以另一种形式回馈给你。”在分析“摩擦力”时,我会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就像摩擦力,有时会阻碍我们前进,但没有摩擦力,我们连站稳都做不到。”
在“物理课堂”外播撒种子:教育是无声的浸润
班主任工作,从来不止于课堂45分钟。去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我接到门卫师傅的电话:“顾老师,你们班有个同学还在学校门口哭,说不敢回家。”我赶到校门口时,小叶蹲在传达室门口。
我把她带回办公室,倒了杯热水。她抽泣着说:“老师,我物理考砸了,才考了62分,我妈肯定会打死我的。”原来小叶的母亲对她要求极严,尤其是理科成绩,必须保持在90分以上,一旦下滑就会严厉斥责。
看着孩子通红的眼睛,正好小叶同学住在学校附近,我将小叶同学送回了家,同时对小叶同学进行了家访。我和小叶爸爸、妈妈分析了这次物理考试情况,这次物理试卷难度较大,全班平均分比上次降了8分,小叶虽然没达到您的预期,但她的实验探究题拿了满分,这说明她的动手能力很强……”我没有回避成绩问题,而是先肯定小叶的闪光点,再客观分析试卷中的易错点,最后建议:“小叶课后可以经常到办公室来问问题,同时提醒小叶做好错题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以后每当试卷二次批阅时,我总发现小叶在错题旁一一标注:这道题是混淆了‘温度’和‘热量’,这道题混肴了“重力”与“压力”,这个选项时没有搞懂“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今年春天,小叶在物理小论文里写道:“以前我觉得物理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因为妈妈总说它重要。但现在我喜欢物理,因为它让我明白,力有方向,就像人生有选择;光沿直线传播,就像真诚的心意永远不会拐弯;能量不会消失,就像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他们的善意会一直留在我心里。”
结语:教育是一场美丽的相遇
工作二十年来,我带过一届又一届学生,看着他们从刚入初中时的懵懂青涩,到毕业时的意气风发。有的学生后来考入名牌大学的物理系,有的或许早已忘记了“压强公式”,但我相信,那些在物理课堂上感悟到的逻辑与理性、在班级生活中体会到的温暖与力量,会成为他们人生行囊里最珍贵的财富。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班主任,我深知:我们教的是物理,育的是人心。就像串联电路中的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每一个用电器,最终回到负极,教育的能量也在师生之间循环往复,在知识与心灵的碰撞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这光芒里,有公式的严谨,更有人性的温度;有科学的理性,更有成长的诗意。而我,愿永远做那个守护光芒的人,在物理与人生的交叉点上,为每一颗年轻的心灵,点亮前行的灯塔。